近日,《工人日报》报道了山东在全省高职院校推行学分制改革的情况——通过实行学分制,学有余力的学生可以根据自身职业发展规划和兴趣,在修读主修专业的同时,修读辅修专业,主辅修可以转换,这打破了“一考定专业”的束缚。
实行学分制对推进高职院校教育教学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进一步调动学生学习和教师教学的积极性,培养更多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技术技能人才,不断提高职业教育质量等,具有积极且重要的作用。
学分制的鲜明特色是弹性灵活,能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背后实际上是对人才个性化培养的教育思路。每一个学生都是独特的个体,也是成长的个体。学什么专业、对什么领域真正感兴趣,可能会随着认识水平和方方面面情况的变化而有所改变。学分制某种程度上相当于是对“一考定专业”的一种修正或者说补充,能鼓励学生主动探索自己感兴趣、想钻研的领域,获得更大的自由成长成才空间。
(图源:新华社)
学分制对高职院校的课程设置提出了更高要求。职业院校培养的多是技术技能人才,学生能不能学以致用,能不能较快融入企业上手工作,非常重要。学生想要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专业,同时希望知道自己所学的课程是有用的、实用的,有更好的就业前景,学校的课程设置也要充分考虑这些因素和需求。如果课程不能吸引学生,那愿意选课拿学分的学生自然就会减少。这其实也能倒逼教师不断优化课程内容,及时更新扩充自己的“储备”,让课程常开常新。
2015年《教育部关于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若干意见》中指出,要“建立学分积累与转换制度……实施‘学分制、菜单式、模块化、开放型’教学”;同年发布的《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015-2018年)》中也提出“推动专科高等职业院校逐步实行学分制”。依据这些意见和要求,2017年山东省出台了《关于加快推进高等职业院校学分制改革的通知》,并在之后的几年中相继批准了一些学分制管理试点高职院校。如今,学分制已在山东全省高职院校全面铺开。
(图源:新华社)
山东省高职院校学分制改革,是我国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一个缩影。近年来,各地职业院校以及广大职教人勇立潮头,着力探索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新模式。比如,黑龙江职业学院通过仿真模拟方式,全面复刻企业生产环境,确保培养方案能够与社会需求对接,让学生学有所用;山东青岛电子学校牵头成立了青岛电子信息业职教集团,联合10所职业院校、10个产业行业协会、88家企业共同打造产教融合新平台;四川成都轨道集团为培养更多契合生产实际需求的优秀人才,创办轨道交通职业学院,探索“校企一体化”办学模式……这些改革创新举措,为更多地方的职业院校建设和职业教育发展提供了新思路。
期待各地高职院校加快改革的脚步,让创新意识和力量竞相迸发,在培育新质生产力、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中彰显职业教育的担当和作为,为国家培养出更多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能工巧匠、大国工匠。(李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