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学”养老成潮流
时间:2024-08-08 来源:中国青年报

进入夏季,随气温上升的还有“升学”话题的热度。各学段学校陆续发布招生简章、举办招生咨询会、校园开放日、发布录取通知,助力莘莘学子。

与此同时,多地老年大学举办毕业典礼、启动新学期招生工作,通过线上宣传、线下参观等方式,展示学校的办学理念、管理特色、校园文化建设、师生精神风貌以及课堂教育教学成果。

和青年学子一样,现阶段,“银发”人群拥有了更多享受优质教育资源的便利。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23年年末,我国60周岁及以上人口超2.96亿,占总人口的21.1%。据测算,2035年左右,老年人口将突破4亿,在总人口中的占比将超过30%。

人口老龄化已成为贯穿我国21世纪的基本国情。伴随其进程的加速,政府及社会全体持续不断为老年人的生计、福祉与家庭支持助力。作为丰富老年人精神生活、提高老年人生活生命质量的关键措施,老年教育获得了政策层面的强力支持——

2021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新时代老龄工作的意见》发布,提出将老年教育纳入终身教育体系;推动扩大老年教育资源供给;依托国家开放大学筹建国家老年大学,搭建全国老年教育资源共享和公共服务平台。

《关于发展银发经济增进老年人福祉的意见》是国家出台的首个支持银发经济发展的专门文件,也是国办2024年对外发布的1号文件,其中提到,丰富老年文体服务。建设国家老年大学,推动面向社会开放办学。依托国家老年大学搭建全国老年教育公共服务平台,建立老年教育资源库和师资库。

今年7月,《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强调,完善发展养老事业和养老产业政策机制。《决定》还提出,推进教育数字化,赋能学习型社会建设,加强终身教育保障。

与此同时,各地教育部门联同组织、民政系统的老干部局、老年大学、有关协会、基金会、社会企业等单位主动作为,让老年群体愈发高涨的学习诉求,得到更多回应。

以“学”养老,成为一种潮流。

2022年6月1日,湖北襄阳,老年大学瑜伽班的学员在公园里进行彩排。视觉中国供图(资料图片)

需求旺盛,课堂火爆

“只用了一上午的时间就基本尘埃落定”,国家老年大学福建分部、福建老年开放(互联网)大学工作人员陈诚告诉中青报·中青网记者,近期,该校启动新学期报名工作。15个专业近40个班级的课程很快被“抢购一空”。最火爆的八段锦、声乐等课程,不到一分钟,名额就被抢完。

6月中旬,国家老年大学上海分部、上海老年大学举办校园开放日暨2024年秋季招生启动活动,现场十分热闹,不仅有各社团和系部组织的丰富多彩的文艺表演,还有学员的书法、绘画、花艺、点心制作等技能展示。从全市各地赶来的老年朋友观摩现场教学,试听感兴趣的课程。

在中西部城市,老年大学的入学名额同样“紧俏”。66岁的丁建是国家老年大学甘肃分部、甘肃老年开放大学诵读班学员。说起自己初次报名的情形,他记忆犹新。

“当时需要去现场报名,前一晚,我爱人叮嘱我凌晨4点起床占位。”丁建说。他没太当回事,早上7点赶到学校,只见大厅内人头攒动,“真有人4点多到现场,自发写号码、组织排队”。

好在丁建报名的诵读班,设置了抽考测试,他捡漏到一个机会,并凭借此前的朗诵基础获得了入学资格。之后续班,他再也不敢“轻敌大意”。

线下一票难求,上网课则成了“退而求其次”的选择。在女儿的推荐下,52岁的张瑛(化名)关注了全国老年教育公共服务平台。“这里有直播课、专题课等,我一有空就选自己感兴趣的学。”张瑛说。

在小城镇、广袤乡村,“银发”群体对于学习有着同样渴求。中青报·中青网记者观察到,福建在不少乡村开办了“乐龄学堂”,由国家老年大学福建分部、福建老年开放(互联网)大学的老师、志愿者“送课上门”。

以古田县玉库村为例,起初,一些村民顾虑“这是不是骗人的”或者“自己不好意思”,被村干部推到学堂去,抑或是靠今天发一个香皂、下次发个牙膏,吸引大家来上课。现在,早上8点上课,7点多就有不少人等着。老人家穿着统一发放的红色校服、背着书包,热热闹闹聚在一起,学了新知识,还会向家人展示。

“老人们告别了以往百无聊赖的漫长生活,过得更有盼头,更有滋味;外出的年轻人工作、创业更加安心。”对于这些变化,玉库村的村干部“喜闻乐见”,声称乐龄学堂的开办,把民心重新凝聚起来,村民更加支持政府开展的各项工作,也推动着地方产业的发展。

作为老年教育的“排头兵”,国家老年大学在2023年3月正式挂牌成立。短短一年多时间,该校已依托开放大学体系成立42家省级分部,在基层设立超5.5万个老年学习点;并与有关部委离退休干部局、高校、中国民办教育协会等建立合作……将办学服务逐渐延伸至基层,全体系服务老年学员2214万。此外,依托全国老年教育公共服务平台,累计为7668多万人次提供学习支持服务。

这一数据,见证着国家老年大学的快速发展,也从侧面印证了“银发”群体旺盛的学习需求。

乐于学习,体会“超越”

为什么走进课堂?

采访中,一位在老年大学学习巴扬手风琴的学员告诉中青报·中青网记者,30多年前,她听过《智取威虎山》中《打虎上山》的手风琴伴奏,就“痴迷”上了这种乐器,但之前,家里都是紧着让孩子学乐器。现在,她有了圆梦的机会,更加珍惜。

“退休后,日常就是在家照顾父母。面对的是衰老,想参与一些生机勃勃的、能够激发自己活力的事情。”这是70岁的赵迎新选择成为一名“新生”的理由。她报名了国家老年大学甘肃分部、甘肃老年开放大学的短视频制作课程,想要接触前沿的、开拓视野的新知识,用镜头去记录老年阶段的人生故事。

“虽然愿意享受孤独,但是也要接触生活”,同样是不少长者走进课堂的原因。丁建说,老了以后,呆到家里,容易脱离社会,人就会老得更快。但当他融入某个集体里,在自己感兴趣、擅长的领域跟大家交流,就能找到新的方向,获得前进的动力。

丁建的不少同学坦露过类似的心声:“我们还不是很老,还有旺盛的精力去做事,生活的节奏却骤然停滞,不是服务子女,就是打牌、喝茶、发牢骚……我们不愿意这样,我们想保持跟社会的接触、跟年轻人的接触,让自己的思想不要老化。”

“老年大学让我们找到志同道合的圈子,让我们的生活变得充实起来。”丁建说,由于热爱,我们相聚;由于热爱,我们学习;由于热爱,我们交流;由于热爱,我们还将继续。

丁建骄傲地告诉中青报·中青网记者,在国家老年大学组织的2023全国老年教育诵读教学成果展演上,他朗诵了海明威的著作《老人与海》,被话剧院的专业人士点评“沉浸进去了”,“身上一直在起鸡皮疙瘩”。

丁建说,《老人与海》读完要10分钟,基本上都是著名的配音演员才愿意去演绎的作品。他想挑战一下自己,“不是会当凌绝顶,但至少要让自己站得高一些”。

他觉得,到了现在,生命的纤索还要拉得紧紧的。“老了其实还是在爬坡,一旦停下来,你就会发现溜得特别快。所以,我会告诉自己,不要服老,不要让自己的思想老化,要永远有一个观念,叫作‘up’。”

不光是为了快乐、健康,很多老年学员还想通过学习,给家庭、给社会提供帮助。在线上五花八门的课程中,张瑛重点关注“主动健康”模块,了解家庭照护、中医保健、用药安全、食品营养相关知识,还时常将学习心得,转发到家庭群里。

“学习是个体的一种精神需求,终身教育更是赋权社会参与的一种基本权利。”在与老年学员的接触中,国家老年大学直属学院教研中心主任张翔宇倾听到大家的心声,更加笃定自己的观点。

张翔宇说,当下,进入数字时代,生活、就医、交通,生活的方方面面都离不开数字技术,老年大学的一大目标就是提升老年人的数字素养,让他们通过系统的教与学,获得数字时代的生存技能。

此外,从心理层面来看,“超越的需求是老年期一种非常突出和独特的需求”,张翔宇说,人在年老之后,会更加直接的去面对身体机能的下降,认识到生命是有限的,就会感觉到挫折和恐惧,但学习一些新知识,能够提供一种超越的感受。

“学习书画、唱歌、跳舞的这类文化兴趣课程,会感受到艺术是永恒的,美是永恒的,超越了身体功能下降或者有限生命等制约条件下的世俗生活的挫折。”张翔宇说,类似老年大学的场所,让大家以去功利化的学习为目的聚集在一起,可以提供一种积极向上、欢乐温暖的集体氛围,“这种集体氛围可以从实际生活层面和精神感受层面对抗个体的孤独和弱小”。

2023年10月16日,四川省眉山市,老年大学“智能手机应用”课堂上,指导老师在教授老年学员使用智能手机。视觉中国供图(资料图片)

整合资源,激发活力

结合长者们的期许,办学主体整合社会资源、激发社会活力,推动老年教育向现代化方向发展。

北京师范大学中国教育与社会发展研究院教授、中国社会福利与养老服务协会副会长朱耀垠表示,发展老年教育是实现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为、老有所学、老有所乐的必要依托,是培养“有作为、有进步、有快乐”的新时代老年人的有效手段。目前,我国老年教育服务供给水平有了很大的提升,在满足老年人学习需求方面取得了显著进步,突出表现在:办学主体多元化、协同联动机制化、学习方式多样化、教学手段数字化、服务管理规范化。

以国家老年大学为例,该校推进“分部、分校、共建单位、直属校区、研学基地”五位一体的办学体系建设,并实施了一系列的行动,比如,课程资源提质行动、平台建设推广行动、教师队伍建设行动、学分银行服务行动等。

目前,该校已组织、整理、优化相关课程资源43.7万门(个),共计422万分钟;成立主动健康学院,搭建主动健康课程体系;出版“营养与老年膳食”系列图书等书籍共计39种,自主研发“慧龄游戏”桌游及玩具产品共计130种,开发“非遗手工”等老年教育文创产品共计35种,将教育内容融入多元教育产品形态。

与此同时,各地涌现出许多好做法、好经验。朱耀垠举例,在发展远程老年教育方面,天津市和平区建立了区、街、社区和收视点四级管理体制,对老年学员采取注册视听制,各收视点保证学员每周参加两个小时以上的学习时间;建立收视点辅导员培训制度,每1至两个月,收视点组织一次老年学员学习交流活动,以确保老年人的收视学习效果;平时充分利用QQ群、微信群、QQ远程课堂等平台,在日常教学实践中为老年学员答疑解惑,交流学习体会,进一步加强师生间、生生间的互动。

线上课程打造也愈发精细。朱耀垠观察到,安徽省征集、开发了具有地方特色的课程资源,定制了种植、养殖、隔代教育、老年慢性病防治、农村医疗卫生等服务乡村振兴战略的一系列特色课程,免费提供给市、县(市、区)、乡镇(街道)、村(社区)老年大学(学校)使用。上海市松江区石湖荡镇还创设“翻译官”,由一些志愿者将远程课程的普通话转换成当地土话,克服老年人的语言障碍。

3月28日,重庆市沙坪坝区天星桥街道老年大学,老人们在上合唱课。视觉中国供图

老有所乐,老有所为

老年人既是接受教育的对象,也是能动的学习主体。走进课程,他们更新观念、提升能力,与此同时,积极发挥自己的积极性、能动性、创造性,创造更多价值。

在国家老年大学福建分部、福建老年开放(互联网)大学的旗袍课程里,64岁的施华身着黑色练功服,捧着一把绣花团扇、一条绿色纱巾,仪态优美跟在老师的身后。

施华是老年大学的“资深”学员,先后学习了诗词、形体、舞蹈等课程。现在,又喜欢上了旗袍文化。在她看来,旗袍学习是全方位的,既要练形体、力量,还要加强对音乐作品、旗袍礼仪、东方文化的理解,“内增素养、外塑形象”。

满满当当的学习安排,让施华在退休后再次收获自信与快乐。她笑着举例说,每次回家,楼管员总是开玩笑,“漂亮姐姐回来了”。

“我想我这么老了,60几岁了,跟漂亮怎么挂钩了,但是她现在就这么称呼我,让我对‘漂亮美丽’就有了不一样的理解。”施华说。

为此,她还把自己对“美”的感悟写到了诗里——“叶如花舞般惠存着沧海里那颗玲珑剔透的水晶之心”,“叶惠玲”正是国家老年大学福建分部、福建老年开放(互联网)大学旗袍班一位指导教师的名字。

住在厦门某国际社区内的范玉卿,在老年大学学习了10年英语,她希望自我展示,让外国人对中国有所了解,改变“中国大妈”的刻板印象。

她给自己取了个英文名叫“Apple”。每次社区开展活动,都积极参与:在美食节,教外国人做中国菜;在跳蚤市场上,充当翻译。有国际社工组织外国友人去贫困山区支教,她也跟着参加,帮忙拍照或者做些其他工作。她还成为金砖国家领导人第九次会晤活动的志愿者。

除了在学校学习短视频制作,“新生”赵迎新还自学了家庭教育指导课程,希望能帮年轻人化解一些职场、家庭中遇到的问题。她还写信给学校校长,希望在老年大学举行培训、讲座,开设相关课程等。“同学们群策群力,分享解决方案。从影响身边的人开始,营造更和谐的家庭氛围、社会环境。”赵迎新对今后有更多憧憬。

以“学”养老,衍生出老有所乐、老有所为。采访中,国家老年大学厦门分部、厦门开放大学的工作人员鄢宏杰告诉记者,通过一段时间的学习,不少阿姨盘起了头发,还会化点淡妆。叔叔们的表情也从“愁眉苦脸”变成了“兴高采烈”。

偶尔,学员们还会流露出“孩子气”的一面——在老师布置的家庭作业难度增加且下次需要上台展示的时候,一些学员就会请假,直言自己“太惆怅了”“一晚上睡不着觉”,“艾特”老师不要带来太大压力,但大多时候,他们带来的都是积极的反馈,向窗外飘出的是“青春的歌声”。(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王豪)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