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温州科技职业学院农业与生物技术学院充分发挥全国乡村振兴人才培养优质校和农科教一体化办学优势,坚持问题导向和目标导向,构建了农科教一体化劳动育人体系,铸农匠之心、修农匠之艺、践农匠之道,为服务乡村振兴和共同富裕示范区建设培养优秀“三农”人才。
弘扬办学传统,以劳树德、以德乐劳,铸农匠之心
大学生是高素质劳动者的重要来源。学院依托深厚的农业教育、农业科研和“三农”服务的办学底蕴,站在铸农匠之心的高度,全面强化劳动观念、劳动意识、劳动态度和劳动习惯教育,真正让学生爱上劳动。
弘扬传统,守护劳动教育的根脉。早在1950年,温州科技职业学院的前身——温州农校创立之初,就将教育教学与农业生产劳动紧密结合起来,劳动教育的传统深深融入学子的血脉。每届新生入学时,学院都组织学生深入农业科研基地、农业合作社参观学习,让学生体验并喜爱农业生产劳动。
典型宣传,树立劳动崇高的观念。依托青年学习班、思政课程、专业课程及“耕读大讲堂”,开展新时代各条战线上的劳模及劳模精神宣讲;组织学生观看《袁隆平》和《大国工匠》节目,传播劳模故事;开展“最美温州人”宣讲,让学生感悟劳模精神,特别是在题为《追逐太阳,稻田里的守望者》的劳模事迹宣讲中,学生们切身感悟到杂交水稻研究专家、学院退休职工林恭松老先生几十年如一日南繁育种的艰辛。
改革试点,拓宽劳动教育的路径。学院创新开设耕读励志班,试点打造“耕读+科普教育”“耕获+科技推广”“耕垦+文旅研学”“耕艺+民俗体验”“耕学+文化传承”五大板块,引导学生走进农村、走近农民、走向农业,从内心深处沉淀出对“三农”的真情,养成崇尚劳动、热爱劳动的习惯。学院积极探索劳动教育评价改革,2022年该改革项目被列为省级单项试点。
依托科教优势,以劳增技、以技善劳,修农匠之艺
学院依托农科教一体化办学模式,通过发挥创造性劳动的作用,让学生在懂农业、会创新、能创业中会劳动,锻造一批服务产业和地方发展的“智慧新农匠”。
将劳动教育融入实践教学,提升农匠的专业水平。学院坚持以学分制推进劳动教育,依托“教学做”一体的实践教学平台,将劳动教育贯穿实践教学始终,以此提升农匠的专业水平。如种子专业立足集育种、制繁种及展示推广功能于一体的国家农业科技园区,深入推进劳动教育,在实践教学中再现真实的生产劳动情景,构建了“育繁推一体化”的全真全程劳动实践教学体系。
将劳动教育融入产教融合,提升农匠的技能水平。学院构建了“1+1+N”的校、行、企三方协同的劳动育人平台,形成了“资源共享、人才共育、技术共研”的产教对接劳动教育人才培养机制,系统培养了学生的职业技能、劳动素养和劳动品质。近3年,学生获得省级以上技能竞赛奖51项,为地方高质量发展提供了人才和技能支撑。
将劳动教育融入创新创业,提升农匠的创新水平。学院把创造性劳动融入大学生创新创业活动,坚持实训、研究、创业一体,设立浙南农业科创园,建立创业导师工作室,实施“导师+项目+团队”培养,支持学生开展农业新技术、新品种、新模式的创新创业项目孵化,分层培养现代农业创客。近年来,学生获得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国赛金奖1项、国赛铜奖1项、省赛银奖5项,浙江省大学生乡村振兴创新创意大赛获创业实践类一等奖1项,浙江省第十七届“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铜奖1项。
聚焦共富蓝图,以劳培志、以志勤劳,践农匠之道
学院积极引导学生走出校门,用劳动成就事业,创造美好生活。
探寻共富密码,激励立志劳动。学院依托种子、设施等各专业组建了“探寻共同富裕”的社会实践队,走访调研15个乡村,访谈上百名村民,探寻共同富裕的“温州密码”。如社会实践队围绕未来乡村建设,深入农村开展厕所、垃圾、污水“三大革命”调研,深入美丽庭院、美丽乡村、美丽田园示范点亲身感悟温州共同富裕的生态之美。
深耕共富园地,激励辛勤劳动。学院发挥科研、技术和人才优势,组建科技特派员助理团队,学生利用专业所学,为农户提供“一对一”的技术支撑,帮助农民解决新品种引进、病虫害防治等问题;食品类专业学生在农产品深加工等方面利用互联网平台等方式为农民搭建网上销售渠道,助推农民致富。
拓展共富空间,激励帮带劳动。发挥学院的研学基地作用,招募一批优秀大学生带队开展“食尚农耕”夏令营活动,以“大手牵小手”形式,“面对面”开展农业科普教育,“手把手”传授基本的劳动技能,让小学生在农耕劳作中体悟农业生产劳动。(曾剑 郑晓杰 朱咏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