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教育赋能乡村人才振兴的“浙江实践”
时间:2023-09-15 来源:《浙江教育报》

近年来,浙江职业院校积极顺应农业产业发展需求,围绕乡村振兴、共同富裕愿景,不断创新服务形式,在乡村人才振兴上呈现出服务领域广泛、典型特征显现等特点。

典型模式与创新经验

一是构建乡村特色经济发展模式,促进城乡均衡发展。温州科技职业学院是全国唯一一所在农科院基础上创建并保留农科院建制的高职院校。该校赓续70多年农类办学经验和农业科研服务基因,构建适应现代农业数字化、智慧化的人才培养定位与路径,培养一批“爱农业、懂技术、知数字、善管理、会创业、能带富”的“智慧新农匠”,构建完成以“校院共治”为体制、“专所共融”为机制、“产学研创推”为路径的智慧新农匠培育模式,助力技能带富。

二是激发产业发展活力,助力现代化乡村建设。以杭州市西湖职业高级中学为代表的一批院校,不断利用学校专业资源为当地区域经济注入活力。创新融合产业链核心课程,立足当地农产业打造职业教育专业布局,深化产教融合,促进新型农业技术转化,加快农业技术迭代升级。

三是“智志双扶”,提升农民群众精神文化。职业教育赋能乡村振兴,不仅旨在实现农民群众物质生活的富裕,还要走向精神生活与乡土文化的双重富足。发掘乡村当地独有的民间技艺与文化底色,并将其融入人才培养之中。如浙江艺术职业学院积极响应政府号召,与农村地区人事部门、文化和旅游部门开展协作,在全国率先开展乡镇文化员定向培养工作,有效解决了乡镇文化人才留不住的问题。

四是贯彻绿色经济发展模式,打造农村生态治理格局。丽水职业技术学院着眼丽水革命老区共同富裕先行示范区建设和乡村振兴发展战略,率先成立乡村振兴讲习所、浙江大花园建设研究院等,跨部门、跨专业整合全校资源,精心布局共同富裕、乡村振兴这篇大文章。

现实挑战与优化路径

当前涉农高职院校在人才培养定位、路径和机制等方面与农业产业现代化发展之间还存在以下几方面问题。一是人才培养定位不够精准,与农业产业现代化发展定位匹配度不够高;二是人才培养路径不够明晰,不能很好地适应农业产业现代化发展;三是人才培养机制不够创新,与农业产业现代化实施主体结合不够紧密。在此,必须要把职业教育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以大职业教育观推动“文明乡村”“技能乡村”“文化乡村”“绿色乡村”图景的实现。

一要以产教融合为抓手,打造乡村产业兴旺格局。精准对接乡村产业发展与现代化产业的转型需求,推进优质职业教育资源的落实。引入与农村职业教育联系紧密的县域职业教育,利用省内优质职业教育资源开展试点,推行基于服务区域特色产业的“县域分院”校区模式,争取早日实现“一县一产业,一村一技能”;院校专业设置对接当地核心主导产业,加强中高职一体化人才培养,培育精准适配时代发展与乡村产业建设需求的高技能人才,做到让人才“向农而行”;推广产业学院与企业学区的共建模式,“引校入企”攻克乡村校企合作工作难点。

二要以技能培训为抓手,推进乡村人力资本打造。学习场所定位于涵盖数字化平台在内的广泛社会空间,着力构建面向乡村的全人群覆盖、全技能范畴、全生命周期的技能服务体系,精准识别不同群体的技能需求、类型特点,提供个性化服务。为未受过正规教育的群体提供以基础内容为主的技能补偿,使其能够获得从事农业生产、经营的基本能力和进入社会工作的机会;为有一定技能基础的群体如返乡农民工等,予以技能提升与补充;面向广大农民群众,持续性开展包含职业技能、生产技能、绿色技能、生活技能等在内的终身技能迭代服务。

三要以资源流动为抓手,推进乡村文化治理。一方面,利用职业院校的现有资源,开展乡村真正需要的公共文化活动,扩大现代化乡村文化公共空间;另一方面,职业院校可通过参与打造农村阅览室、乡土博物馆、乡村振兴文化墙与发展乡村文化产业等,及时保护乡村传统村落、古祠堂,推广手工艺及传统农业生产技艺,真正做到校地长期战略合作。(浙江乡村振兴职业教育研究院副院长、浙江工业大学教授 刘 晓)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