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业是最大的民生,是实现社会长治久安的基础,是实现劳动者安居乐业的基石。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强化就业优先政策,健全就业促进机制,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
职业教育作为国民教育体系和人力资源开发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以促进就业为导向的鲜明属性。数据显示,中国职业院校已设置1300余种专业和12万余个专业点,覆盖国民经济各领域。在现代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等领域,一线新增从业人员中70%以上是职业院校毕业生。从近10年统计数据来看,中职就业率(含升学)持续在96%以上,高职在91%以上,高于普通高校的平均值。
尽管职业教育对社会服务贡献率持续提升,职业教育仍存在着就业质量不高、供需结构不平衡的困境。从就业质量看,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21届本科、高职毕业生平均月收入分别为5833元、4505元,职校生的薪资待遇与本科生仍有差距。相关求职网站数据显示,以高新技术类岗位为例,本科生为1.29万元,而职校生为0.69万元,本科生起薪比职校生高出约6000元,就业市场上存在着职校生与本科生“同岗不同薪”的歧视现象。从就业市场的供需结构看,到2025年制造业十大重点领域人才需求缺口将近3000万人,缺口率达48%,技术“蓝领”的不足反映出高技能人才培养的不足及人们不愿意从事技术岗位的结构化矛盾。
职业教育作为促进就业的重要途径,需要更好的条件让职校生实现高质量充分就业。
一、供需端紧密对接,培育高素养技术技能人才
职业院校要优化职业教育供给结构,开设符合市场需求的紧缺专业,形成紧密对接产业链、创新链的专业体系,开展一定比例的订单式定向培养。健全多元办学格局,鼓励上市公司、行业企业举办职业教育,促进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深化。采取多种形式为学生提供职业规划、职业体验、求职指导等就业创业服务,增强学生就业创业能力。完善“1+X”证书机制,推行终身职业技能培训,职业技能再教育匹配产业升级需要。
二、政策端强化激励,完善技术技能人才发展通道
加强新时代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从制度供给和政策激励给予高技能人才一定倾斜。健全技能人才培养、使用、评价、激励制度,在求职、晋升、深造等方面破除唯学历用人导向,收入分配重视技能人才的岗位贡献,不把学历作为晋升职务、获得职称的硬性条件,为技术技能人才提供完善的发展通道。
三、技术端增强保障,促进人力资源合理配置
健全就业公共服务体系,完善全域就业数字化服务平台搭建,创新运用数字化手段做好供需数据智能匹配,完成人力资源信息与就业人员、院校、企业、行业全面共享,促进技术技能人才合理流动和资源优化配置。深挖就业服务数据的价值,支撑政府就业政策制定、学校专业设置和青年就业规划等。
四、文化端提振内涵,营造崇尚技能的社会风尚
破除“重普轻职”的传统观念,突出工匠精神与科学精神同等重要,进一步丰富新时代工匠精神的内涵要义,营造劳动光荣、技能宝贵、创造伟大的时代风尚。表彰奖励一批技能大师和大国工匠,树立一批技能成才的典型人物,积极宣传技能人才成长典型事迹,不断强化“个人崇尚技能、企业重用技能、社会尊重技能”的社会导向,形成“崇尚一技之长,不唯学历凭能力”的良好氛围。
(全国政协委员、浙江金融职业学院院长 郑亚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