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年3000公里,只为一个畲族小山村——记衢州第二中专乡村振兴志愿服务队
时间:2023-02-17 来源:《浙江教育报》

图为省职教名师张容(右一)带领志愿服务队队员在地头调研村民的生姜种植情况。

衢州第二中等专业学校有一支特殊的乡村振兴志愿服务队。两年来,为了帮助当地一个偏远的畲族民族村,他们跋山涉水跑了60多趟,行程超过3000公里;两年来,志愿服务队从最初的4人发展到了10人,服务的内容也从单一的生姜种植指导,扩展至生姜加工及高山蔬菜的种植指导和包装销售,甚至从农业服务拓展至文化旅游等领域。

这支服务队被村民们亲切地称为“最可爱的人”,他们的故事,从一个电话开始……

一个电话,4名教师组队进山村

2020年年底,衢州第二中专教师祝轶义接到一个来自老同学的电话,说江山市上余镇江村种植生姜遇到了很多难题,尤其是“生姜瘟”,需要帮助。祝轶义汇报后,学校决定成立一支乡村振兴志愿服务队,为民解困,为民解惑。

江村位于上余镇塘岭大山深处,海拔近600米,是江山唯一的畲族民族村,人口不足600人,经济相对落后。近年来,当地党委政府根据村庄气候特点,扶持农户种植生姜,农民收入有了大幅增长。江村的生姜质量好,很受市场欢迎,但是,村民大都按照祖传的方法种植,长期受“生姜瘟”等病害困扰,靠天吃饭,产量低,有时甚至颗粒无收。

如何解决生姜种植难题,成了江村发展必须解决的问题。衢州第二中专的农经专业是省首批示范专业、省级骨干专业,具有强大的师资力量。

2021年3月2日,开学后的第一个周二,在省职教名师、特级教师、正高级教师张容的带领下,包括祝轶义在内的4名教师进村调研。

然而,教师们的热情却被泼了一盆冷水。在村民们看来,江村有百余年的生姜种植历史,他们有祖传的技术,这群斯斯文文的教师只会纸上谈兵。有些村民甚至都不愿意和他们聊生姜的话题。

一时难以获得村民的信任并没有打消教师们的热情。他们仍然挨家挨户走访,与村民聊天,甚至还带上菜肴与村民搭伙,边吃边聊,拉近与村民的距离。一次,村民王华兴在给生姜施鸡粪肥,张容过来帮忙,伸手抓起粪肥,一点儿也没有嫌脏。这一小小的举动,让王华兴发现,这群教师不一样。

2021年7月,村民郑井富的1亩多生姜得了瘟病,无计可施。张容前往指导,郑井富本着死马当成活马医的想法照办。不想,折腾一段时间,“生姜瘟”得到有效控制,再配合其他的管理措施,年底收获了2000多公斤。而附近几块同样患瘟病的生姜地,则颗粒无收。

“生姜瘟”被解决了,这群斯斯文文的教师真的很能干!此后,村民们转变了态度,有问题就来找志愿服务队。经过教师指导的农户,生姜产量都有大幅增长。

由点到面,从种好一块姜到帮扶一个村

然而,生姜的价格很容易波动——2021年,生姜的价格不到往年的一半。江村生姜种植大户钟天才面对收获的2万多公斤生姜,怎么也高兴不起来。

事实上,增产不增收也是困扰村民的痛点。如果能进行生姜加工,就能获得更高的附加值。2021年11月,教师们查阅资料又外出考察,引进了生姜素加工技术。每100公斤生姜可以加工成10公斤生姜素,而生姜素的价格在每公斤五六百元。钟天才在教师们的指导下生产加工生姜素,最终增加了2万多元收入。

从一块生姜切入,教师们发现了更多问题。

除了生姜之外,江村种植的高山蔬菜品质也特别好,很受欢迎。然而,和生姜种植一样,村民们都用传统方法种菜,蔬菜品种老旧,抗病虫害能力弱,销售渠道少,增收能力受限。

志愿服务队根据教师的特长,每人负责一两种蔬菜的新品种、新技术推广任务。比如,祝轶义负责茄子和辣椒,喻峰负责西红杮。他们把学校学生实训作业里抗病害能力更强的嫁接苗送给村民。一开始,村民们担心这样会影响产量,不敢接受。教师们理解村民的疑虑,祝轶义说服部分村民进行小面积试种,然后再推广。结果发现,这些品种抗病虫性更好,产量更高,质量更好。

第二年,很多村民采用了新技术与新品种,有的种3亩,有的种7亩……村民们掰着手指头一算,最终产量都比原来有大幅增长。事实胜于雄辩,现在,村民们聊得最多的话题就是种植新品种和新技术。

生姜和蔬菜增产了,销售又是个大难题。江村地处大山深处,山路崎岖,外出不便,村民们大都等着菜贩上门收购,很是被动。祝轶义联系政府相关部门,在市区3个大型菜市场申请了3个江村高山蔬菜公益销售点,美术教师陈方帮忙设计销售点门面。从此,江村高山蔬菜有了直通市场的通道。

2021年11月,正值生姜收获季节,电商专业教师徐清带着几个学生走进江村生姜地,现场直播生姜丰收,引得网友纷纷点赞。此后,江村的生姜和高山蔬菜就成了衢州第二中专电商专业学生直播推荐的商品,提高了农产品的知名度。

小山村致富不能仅靠农产品。江村作为江山市仅有的畲族民族村,加上独特的地理环境,发展文化旅游业有一定的潜力。然而,从卖农产品到卖文化,是一个系统工程,江村党支部书记王洪庆感觉心有余而力不足,不知如何入手。

志愿服务队了解情况后及时出手。陈方帮忙设计具有畲族风情的路灯造型和LOGO,语文教师钟慧芳走村串户,查阅资料,整理编写江村文化故事,让沉寂的山村走出大山。近期,学校的两名音乐教师也走进山村采风,着手创作具有江村特色的村歌,舞蹈教师也在为江村创编畲族舞蹈……大家都在谋划,如何在“三月三”畲族风情节打响江村文化旅游的品牌。

山路崎岖,阻挡不了教师热情的脚步

衢州第二中专离江村只有35公里,却因为山路弯弯、路途惊险,开车要1个小时。但这没有阻挡志愿服务队热情的脚步。

去年年末,笔者曾跟随教师们驱车来到江村。当天,大雾弥漫,能见度不足10米,不少路段只能容一辆车通行,路上还看到几处塌方点。山村的气温只有0℃左右,寒气逼人。

两年来,志愿服务队进村60余次,行程超过3000公里,遇到塌方和大雾是寻常的事情。喻峰介绍,有一次进山遇到塌方被堵,在路上等了2个小时才过去。而山路较窄,车子更是经常被刮擦。

提起教师们,村民王华兴就竖起大拇指说:“他们是最可爱的人。”他说,这群教师每周都来指导帮忙,不收一分钱,甚至连请他们吃个便饭、送点生姜都被拒绝,“心里真有些过意不去”。

“我们这群人学了专业技术,总要为当地老百姓做点什么。这一方面是响应衢州市委市政府‘两专’精神的号召,另一方面是为浙江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张容说。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曾说,看到农民这么苦,我们学农的有这个义务帮助农民发展农业。这让张容感触很深,“帮助农民增产增收,帮助村庄加速发展,看着大家生活越来越好,这是多少钱都换不来的幸福感”。

据了解,两年来,学校先后在江村建立了生姜种植基地、校村合作基地和校村党建共同体。此外,机械专业和旅游专业教师也分别组建了志愿服务队,为本地企业免费提供力所能及的服务,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其实,站在学校角度,我们也是有所图的,我们图的是让学校教的知识技术有用武之地,图的是让职业教育的专业发展扎根实践土壤,图的是让职教力量助力乡村振兴,推动共同富裕。”衢州第二中专校长徐凌志说,对于这3支队伍,学校将一如既往地全力支持,成为他们的坚强后盾。(本报通讯员 汪培坚 徐丽琴 陈方)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