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统计显示,2022年我国高校毕业生规模预计达1076万人,再创新高,就业形势严峻。同时,产业工人“空心化”日渐严重,技能型岗位出现“用工荒”。某公司招聘负责人坦言,目前主要是两端用工难:一端是生产线上的操作工人,另一端则是高技术人才。大学生“就业难”和企业“招工难”同时并存,凸显“两难”悖论。
大学生“就业难”的主要原因:一是多年来高等教育的快速扩张导致大学生人数急剧增长与经济下行导致岗位供给相对不足,使得人才供需关系发生了反转;二是大学生对职业待遇期望过高,他们对个人职业待遇缺乏合理的认知和定位。他们对职业身份的期望也较高,多数人认为进工厂工作不够体面。某集团董事长表示,近年来大量年轻人从事外卖、电商、网络直播等行业,不愿在产业一线就业。部分大学生产生就业心理落差,有“等等看”的心理;三是占有一定比例的高职院校学生迫于就业压力和个人提升需求,放弃就业,转而走上“升本”之路。
企业“招工难”的主要原因:一是受经济下行压力和新冠疫情影响,企业特别是中小型企业抗风险能力较弱,生存困难,难以提供具有竞争力的薪资待遇;二是院校人才培养的质量不尽如人意,导致人才供给与产业需求匹配错位。主要体现在岗位需求与人才培养的脱节,校企合作和产教融合流于形式,未能形成无缝对接、深度融合态势;三是部分企业缺乏招聘策略和企业文化。一些企业特别是大量中小企业与院校联系不紧密甚至缺乏联系,不了解院校专业培养规格和就业需求,错失招聘最佳时机,部分企业缺乏良好环境、发展空间、晋升制度等有凝聚力的文化建设。
近年来,我国产业结构升级和经济转型持续发力,特别是珠三角和长三角地区由中国制造向中国智造、中国创造升级,人才需求端产生显著变化,迫切需要技术精湛的产业工人和高技术研发人才。李克强总理强调,就业不仅是民生问题,也是发展问题。如何破局?全国人大代表苗振林认为,大力发展高职教育,有利于缓解结构性就业矛盾,是解决我国劳动力供需结构失衡的有效途径之一。国家也从政策上给予了职业教育资源倾斜和发展空间。那么,除了外部政策和环境的助力,职业教育如何通过自身内涵建设强化“内功”,促使人才培养质量全面提升,从而承担起破解“就业难”与“招工难”的重任?笔者认为可以从5个方面着手:
第一,以有效需求为导向调整专业设置,达到学校育人与企业用人的统一。职业教育经过多年发展,形成了一批基础较好的重点专业甚至高水平专业,但是开设类似专业的院校众多,竞争激烈,它们已然成为“夕阳专业”,然而院校舍不得撤销;同时,新业态的兴起催生了许多新的职业领域,而院校未能做好准备及时创设。因此,职业院校一定要有“壮士断腕”的勇气和“重新出发”的决心,果断面向产业和市场有效需求进行专业调整,从而达到人才培养和企业使用需求的统一。
第二,优化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精准把握职业岗位动向和规格。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可以说是人才培养的“蓝本”。目前,职业院校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闭门造车”现象严重,缺乏科学严谨的调研。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优化,首先要基于翔实的区域企业岗位需求和就业调研数据;其次要考虑3—5年的市场需求,具有前瞻性;最后课程设置要考虑紧跟技术前沿,同时也要注意夯实基础能力,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职业需求和个性发展。
第三,引进高水平企业骨干人才,提升现有师资专业能力。高水平师资无疑是人才培养的关键。由于受学历和职称因素限制,职业院校大部分教师来自高校,部分院校为了升本或提升品牌需求,大量引进博士研究生。但这样的师资相对缺乏企业实战能力。职业教育人才培养定位是高技能型人才,这就要求师资建设重点应该倾向于高素养的专业技能提升。职业院校应着眼于“外引”和“内培”。外引即面向行业企业骨干人才,引进和聘请高水平实战型师资;内培即让缺乏实际工作经验的教师真正下沉到企业,提升专业技能实战水平,落实“职教二十条”提出的教师5年一周期的全员轮训制度。名师才能出高徒,在职业院校,名师重在技能而不只是科研。
第四,深化产教融合,创建校企命运共同体。目前,企业与学校的产教融合不太顺畅,产学研转化率低。因此职业院校需要走出“象牙塔”,关键需要从体制机制建设上积极拥抱市场,健全多元化办学格局,深度参与企业的产品制造、研发和技术改造等,并为企业、产业提供优质人才和智力输出。首先要让“企业赢”,从而达到“学校赢”,最后达到职业教育与产业发展深度融合、双向奔赴,形成校企命运共同体的共赢局面。
第五,加强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精准谋划就业布局。学生从中职、普通高中升入高等职业教育,知识结构和课程学习产生了显著变化,心理上会进入迷茫期。人才培养方案面对的是所有学生,有多种职业岗位类型,随着学习的进度和专业技能掌握的程度不同,每个学生的职业期望也会产生变化。目前,学校仅仅依靠一两门职业生涯规划或就业指导课程,显然难以达到预期效果。因而,教师在课程思政教育和毕业综合实训环节应当潜移默化融入职业规划教育和职业素养教育,随时帮助学生了解所学专业对应行业的就业形势与自身优势,合理选择学习方向,从而实现精准就业。
(作者陈小飞 系中国计算机学会虚拟现实与可视化技术专业委员会执行委员、中山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