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职业如何激活新动力——访中国劳动和社会保障科学研究院研究员丁赛尔
时间:2022-08-04 来源:《光明日报》

浙江诸暨数字化车间助力企业现代化。新华社发

【专家访谈】

网约配送员、直播销售员、电子竞技员、短视频博主……随着线上经济迅速发展,一批紧跟互联网发展进程的新职业吸引了越来越多人入职。在人社部发布的新职业中,区块链工程技术人员、互联网营销师、信息安全测试员、在线学习服务师等新职业,反映出数字经济高速发展的时代背景下,各类网络新职业、数字化新职业正在不断涌现。如何看待网络新职业的社会意义?如何保障网络新职业规范、有序、健康发展?对此,记者专访了中国劳动和社会保障科学研究院研究员丁赛尔。

记者:哪些因素催生了这些网络新职业的蓬勃发展?

丁赛尔:首先,在数字经济时代,数字技术的发展进步、社会分工的深化促使产业结构不断转型升级,推动新旧职业不断更替,使得网约配送员等网络新职业应运而生并快速发展。第二,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消费意愿不断增强,消费能力不断提高,消费观念更加个性化、多元化和品质化。生活模式改变、生活节奏加快、新需求增长,催生了各类网络新职业出现。第三,近年来,互联网和数字技术的快速发展广泛而深刻地改变了社会生产方式,社会用工模式和就业方式也正在经历重塑,变得更加灵活并具有更多可选择性。从企业层面看,数字技术创新促使企业组织网络化、扁平化,用工模式多元化,催生了大量灵活用工方式;从劳动者个人角度看,就业渠道增加,工作时间和方式更加灵活,有助于实现工作生活的平衡。第四,国家政策的鼓励一定程度上推动了网络新职业的发展。一方面,国家陆续发布网络新职业,对引领产业发展、促进就业创业、提高职业教育培训水平具有重要意义;另一方面,作为就业的新增长点和“蓄水池”,中央及地方政府出台了多项政策支持网络新职业的发展和人才培养。第五,新冠肺炎疫情客观上推动了网络新职业等相对灵活就业方式的规模性增长。

记者:某机构发布的《青年新职业指南》调查结果显示,76%的18-35岁年轻人愿意尝试新职业或已从事新职业。网络新职业为何对青年人具有较大吸引力?

丁赛尔:网络新职业之所以称之为“新”,是相对于传统雇佣模式下的职业而言的。网络新职业满足了当代青年人择业的多元化需求,因此对青年人具有较大吸引力。首先,借助互联网赋能,越来越多的劳动者尤其是青年人喜欢从事灵活自由的工作,他们不囿于传统的就业观念,重视根据自身能力和兴趣爱好来选择工作岗位。多项调查显示,弹性的工作时间、管理宽松的工作场所、兴趣爱好选择是青年选择网络新职业的主要原因。其次,一些网络新职业入行要求相对简单,收入相对较高,对于社会经验和技能水平相对缺乏的青年而言是较好的工作选择。青年选择新职业一方面是看好其行业前景,另一方面也是为了锻炼自己,为以后的创业就业储备社会经验。此外,网络新职业为青年人兼顾工作和生活提供了可能,让越来越多的青年人通过有效统筹管理时间,发挥多个兴趣爱好,成为“斜杠”青年,在获得更多收入和工作经验的同时照顾家庭需求。

记者:新职业不仅成为就业的“蓄水池”,也满足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新需求。如何看待网络新职业的社会意义?

丁赛尔:网络新职业是适应时代发展的产物,对缓解我国就业问题、畅通双循环格局、满足人们对美好生活的需求具有重要意义。在经济下行压力加大、新冠肺炎疫情多点散发以及人口老龄化加快等多种因素叠加影响下,稳就业保民生是我国当前及今后一段时期内的工作重点。一些新产业、新模式的发展推动着新职业大量涌现,产生巨大用工需求。作为就业的新增长点和蓄水池,新职业对于我国稳就业具有重要的意义。一方面,今年我国就业形势面临较大压力,即高校毕业生规模突破千万人,创历史新高。规范发展具有青年吸引力的网络新职业对于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缓解青年就业难题具有十分重要的积极作用。另一方面,网络新职业不仅打开了新的就业空间,也引领着经济发展的新趋势。网络新职业有助于人们在快速的生活节奏下拥有更多可选择的生活方式,改善生活品质,增加新的生活体验。许多新职业给从业人员带来更加优厚的薪酬,这也有助于劳动者实现更加美好的生活追求。

记者:作为新兴事物,网络新职业也存在人才供需不平衡、入行门槛待规范、职业发展前景不清晰等问题。确保网络新职业规范、有序、健康发展,还需要在哪些方面做出引导和保障?

丁赛尔:面对诸多问题和不足,还需要在以下方面作出引导和保障:一是秉持促进和规范并举的原则,在鼓励支持新职业发展的同时,要严格制定行业规范,为新职业发展营造规范有序的市场环境;二是及时审定新职业,建立新职业动态调整机制,加快新职业标准开发进程,规范从业人员的职业行为;三是优化新职业政策,保障劳动者权益,针对新职业灵活多样的特征,聚焦突出问题,及时跟上研究,在变化中不断完善新职业劳动者权益保障政策法律体系,切实解决新职业从业者的后顾之忧,充分调动其职业能动性和创造性;四是重视推进职业教育,积极引导企业加强社会责任,推动企业重视新职业从业人员的职业培训,提高其就业能力,明确其职业发展路径;五是加强宣传引导,增强企业和劳动者的法治观念。引导新职业从业者提升法律风险防范意识,帮助企业健全制度,规范用工行为,构建企业和从业者共商共建的良好局面。

(本报记者 姚亚奇)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