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引言
面对第四次工业革命、产业升级以及国际竞争加剧等诸多挑战,日本以优化高等教育结构,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培养富于创造新价值的高层次实践性人才为目标展开新一轮教育变革。2011年,日本中央教育审议会在咨询报告中提出建立实践性高等教育机构,构建实践性职业教育框架的建议;2013年,日本政府率先在专门学校开设“职业实践专门课程”,尝试解决产业界因企业内教育训练规模萎缩而难以提升在职人士专业技能水平的困境。但专门学校办学规模相对较小、师资力量相对薄弱,在应对产业界诉求上力有未逮。因而,日本文部科学省开始规划创设开展本科层次职业教育的新型高等教育机构,并于2017年创立专门职大学。
自2017年以来,日本已有14所专门职大学创设并开始招生培养,其学科专业设置集中在与区域特色产业密切相关的工程、信息、医疗、农业、旅游等应用性学科领域。近年来,日本学界对专门职大学的研究兴致不断高涨,学者们或从政策社会学的角度阐述专门职大学设立的关键因素,或从大学教育与职业教育关系的重构探讨专门职大学对日本高等教育系统的影响,或从教师类型、学历分布等要素入手揭示专门职大学的办学特色。专门职大学的创设也引起我国学界的关注,国内学者或从日本职业教育体系的转型探寻专门职大学的教育特色,或以课程设置作为切入点阐释专门职大学课程体系的构成及其特点。专门职大学制度是继1964年短期大学创立以来,时隔半个世纪后日本政府首次对大学系统进行改革,因对大学体系建设的重大意义而成为中日两国学界研究的热点。但总体而言,相关研究大多集中在政策解读、制度剖析等方面,鲜有基于实例考察系统阐述专门职大学人才培养模式建构的研究。
科技革命、社会转型与产业变革同样推动我国职业教育层次上移式发展。2021年初,教育部相继印发《本科层次职业教育专业设置管理办法(试行)》《本科层次职业学校设置标准(试行)》等文件,标志着我国本科层次职业教育进入实质性建设阶段。目前我国有32所职业院校获准试办本科层次职业教育,探寻具有中国特色、彰显职业教育特性、突出实践创新性的人才培养模式已成为本科层次职业教育进一步发展面临的紧迫问题。日本早在20世纪80年代即因职业教育体系的先进性而受到西方学者的赞誉,其在本科层次职业教育的实践探索,可为我国本科层次职业教育健康发展,尤其是人才培养模式的建构提供有价值的现实参照。
二、日本专门职大学的职能定位与制度设计
文部科学省以产业界强烈要求高等教育机构培养具备卓越实践能力的专门职业人才为契机,综合考量入学人群和教育需求多样化等因素的影响创设专门职大学,并以其在大学体系内开展高水准实践性职业教育的职能定位为出发点,规划设计专门职大学的制度框架,为各专门职大学探索确立独具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提供制度保障和方向指引。
(一)职能定位:开展高水准实践性职业教育的高等教育机构
在第四次工业革命影响下,日本社会的就业结构呈现急遽变化态势,经济产业省的调查显示,至2030年,信息服务、医护等服务业部门将增加197万个就业岗位,而传统制造业的就业岗位将减少297万个。就业结构的变化促使日本社会逐渐由终身雇佣制转向流动雇佣制,而依托终身雇佣制建立的企业内教育训练的规模不断萎缩,由于企业内教育训练注重强化专业技能实践应用,其规模不断萎缩使得产业界要求高等教育机构转变人才培养模式的诉求日益迫切。
2014年,安倍内阁下属的教育振兴执行会议认为各类高等教育机构在开展高水准实践性职业教育上存在不同的局限性,大学承载着学术研究的职责,缺乏开展高水准实践性职业教育的体制架构;短期大学因修学年限较短,难以达成职业人才实践能力跃升的目标;高等专门学校则因实施初中毕业生五年一贯制教育而难以开展高水准实践性职业教育。因而日本政府将创设开展高水准实践性职业教育的高等教育机构纳入高等教育整体改革规划。在2017年日本国会通过《学校教育法》部分修订法案前夕,时任文部科学大臣松野博一阐明专门职大学的教育特色与职能定位,专门职大学是归属于大学系统内,开展实践性职业教育的新型高等教育机构,它将大学开展专业教育的优势与专门学校侧重培养特定职业所需实用知识和技能的优势进行整合,彰显其高水准实践性、创造性的职业教育特色。
(二)制度设计:专门职大学的设置基准及其独特内涵
2017年,文部科学省颁布《专门职大学设置基准》。以开展高水准实践性职业教育为宗旨,通过对专门职大学办学特色、教师类型、入学对象、修学年限、学位授予等内容的规划设计,凸显其在高等教育类型上的独特性以及职业教育体系内高水准的双重内涵。
在教师类型方面,在确保研究型教师占主导地位的基础上,需要配备在相关职业领域具备五年以上实际工作经验,拥有丰富实践能力的实务型教师,该教师群体占教师总数的比例不低于40%;在课程学习方面,专门职大学与一般大学的学生在毕业时均需修满124学分,且专门职大学学生实践类课程学分最少应修满40学分;在入学对象和修学年限方面,以多样化、灵活化原则明确入学对象和修学年限。专门职大学广泛接纳职业高中和普通高中毕业生、在职人士入学,同时将四年修学年限划分为前期和后期课程,完成前期课程的学生可以选择继续就读或以学校授予的短期大学学士(专门职)学位提前就业,其工作经验和业绩在经过认定后可以转化为后期课程所需的部分学分;在国际化方面,文部科学省在学位授予制度上要求各专门职大学在授予毕业生大学学士(专门职)学位时,对专门职的职业领域界定需符合国际通用标准。
专门职大学的制度设计意味着大学与产业界合作育才新范式的形成。产业界深度参与专门职大学的专业设置、课程编制和师资队伍建设,特别是专门职大学要接受产业界参与的特定职业领域评价,充分彰显产业界在专门职大学发展过程中的重要性。在文部科学省的制度框架下,各专门职大学就独具实践特质的人才培养模式开展多样化的探索实践。
三、日本专门职大学人才培养模式的建构及其特色
专门职大学在明确人才培养应具备丰富创造能力和卓越实践能力的基础上,以校企合作育才为范式建立人才培养新机制;以服务新兴产业和区域特色产业为导向规划学科专业布局;以实践性为特质构建模块化课程体系;以实务型与研究型并重为原则建设高水准师资队伍,初步建立起基于高水准实践性职业教育的特色人才培养模式。
(一)确立以“实践力和创造力”为核心的人才培养目标
第四次工业革命促使日本社会就业方式转向多样化和灵活化。在此背景下,文部科学省认为专门职大学的人才培养方针是为未来新增的产业部门培养专门职业人才。并结合专门职大学的教育类型和办学特色,提出专门职大学的人才培养目标是兼具丰富创造能力和卓越实践能力的专门职业人才。在人才培养方针和目标的总体框架下,14所专门职大学根据各自办学定位与特色制定了更为细致的人才培养目标,并凸显出两个关键特质,首先是注重职业特色与核心素养的充分结合。如高知康复专门职大学注重培养具备高水准专业知识和技能的人才,并根据康复医疗领域的复合需求培养理疗师、职业治疗师和言语治疗师等专门职业人才;信息管理创新专门职大学以“乐变、自学、创新”为教育理念,教授相关专业知识,创新学术研究,培养具有实践创新能力且能够胜任信息管理工作的职业人才。其次是依托专门职业人才培养引领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如和歌山康复治疗专门职大学特别强调学校的社会责任,旨在创造一个让所有人都能“永远精彩地生活”的社会,并为此培养所需的专门职业人才,从而带动本地区(和歌山县)走向振兴;开志专门职大学确立的人才培养目标强调为社会不断增长的领域提供高水平的人力资源,重点培养能够为振兴当地经济做出贡献的各类人才,使其为行业发展创造新价值。
(二)以校企“合作育才”为范式建立人才培养新机制
早在专门职大学创设洽谈阶段,日本经济同友会就提出企业具有积极参与大学教育的责任。文部科学省在《专门职大学设置基准》中明确规定专门职大学应在课程编制、现场实务实习等关键环节与产业界展开密切合作,探索建立校企合作育才新机制。课程编制主要通过大学吸纳产业界人士、公共团体代表、地方政府代表等共同设立“教育课程协调委员会”,共同商讨课程编制和实施的具体事宜。如静冈县立农林环境专门职大学同静冈县农林厅、农业管理专业协会、静冈伊势丹有限公司等部门团体成立“教育课程协调委员会”,负责审议课程的组织和实施,并向校长提供建议咨询。
现场实务实习是校企“合作育才”的重要途径,由各专门职大学根据职业领域自行与企业部门确定工作场所和实习内容,学生通过在企业中亲身参与相关实际业务来增进其实践能力,如高知康复专门职大学与须崎黑潮医院签署全面合作协议,由该医院作为现场实务实习的工作场所,在康复医疗领域开展多种形式的实践活动。对企业而言,学生在现场实务实习中提出的创造性构想或设计理念,往往被企业采纳,而在实务实习中表现突出的学生也成为企业竞相聘用的对象。如日本NHK艺术有限公司、恩瓦德控股有限公司等企业积极参与东京国际工科专门职大学开设的“区域共创设计实践”课程,由实习学生针对企业关注的产业主题展开研究,从创造共享价值的角度实现专门职大学、学生、企业部门的多方共赢。
(三)以“服务新兴产业和区域特色产业”为导向规划学科专业布局
新兴产业的蓬勃发展以及日本社会“少子高龄化”态势深刻影响着专门职大学学科专业体系建设。难以被人工智能替代、具有抽象知识概念、面向不同人群提供特定服务的应用性学科是专门职大学最主要的学科专业设置方向。目前创办的14所专门职大学所涉及学科专业领域(见表1)基本聚集在信息技术、健康医疗、文化创意等应用性学科领域,其中有5所专门职大学设立信息技术相关专业,且在学科专业布局上保持与区域特色产业结构协同的特质,例如东京、大阪和爱知县的信息通讯产业销售收入分别居日本全国第1、2、4位,而开设信息技术学科的专门职大学大多集中在这三个地区。
日本社会“少子高龄化”态势要求专门职大学通过实践性职业教育和持续性教育训练,增强就业人群的实践能力,实现劳动生产率的提升。针对边远地区人口锐减和社会衰退的趋势,专门职大学通过与所在区域职业高中的密切合作,开拓出一条契合区域产业结构的升学、深造、就职、再教育的专门职业人才培养路径,以此纾解区域产业发展面临的人才外流困境。此外,为满足老龄化社会与日俱增的医疗和护理需求,日本正逐步转向以社区为基础的医疗保健方式,5所康复医疗领域的专门职大学将为社区医疗照顾体系培养高素质专门职业人才,为实现和发展“共生社会”发挥积极作用。
(四)以“实践性”为特质构建模块化课程体系
专门职大学从自身办学特色和类型特征出发,建立基于实践性职业教育的课程体系架构。(见表2)其课程体系一般由基础课程、专业职业课程、拓展课程和综合课程四个模块构成,每个课程模块分别培养学生不同的专业能力。基础课程注重培养学生掌握从事相关职业所必备的如外语沟通、团队协作、领导才能等基础能力;专业职业课程在教授学生相关专业领域知识理论的基础上,通过现场实务实习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拓展课程旨在拓宽学生的职业视域,使其具备运用跨学科知识处理现实问题的创造力;综合课程则是整合学生的专业知识与实践能力,使其以创造性的应对举措高效处理具体工作事务。14所专门职大学依据职业领域对理论知识、专业知识和实践技能在工作情境中的偏重,在四种课程模块差异性配置的基础上,结合讲授、练习和实践等授课形式在不同课程模块中的交互使用,以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多层次叠加全面提升学生的核心专业能力。为了突出人才培养的实践特质,实践课程作为学习必修环节,其学分占到必修课程的30%以上,国际时尚专门职大学、信息经营创新专门职大学、东京国际工科专门职大学等学校实践课程学分占比更是高达60%以上。
(五)以“实务型”与“研究型”并重为原则建设高水平师资队伍
师资队伍的构成是保证专门职大学高层次水准和实践性特色的关键要素。文部科学省在制度设计阶段即明确专门职大学师资队伍水平原则上与大学保持一致。专门职大学在招聘各类型、各层次教师时分别制定严格标准,例如聘任具有教授职称的教师应当保证其满足以下六项条件中的一项:①拥有博士学位并取得高水平的研究成果;②没有博士学位但取得与博士学位获得者同等水平的研究成果;③拥有专业硕士学位且取得卓越的研究成果;④具有在大学担任教授、副教授的经历;⑤在某一专业领域被认定为具有卓越实用技能;⑥在某一职业领域被认定为具备极其丰富的专业知识和卓越的实践经验。
专门职大学将专职教师分为实务型教师和研究型教师两类,以确保教师队伍构造的实践性和研究性双重特色。实务型教师在专职教师中的比例设定在40%以上,且实务型教师群体中应有50%以上具备研究能力。各专门职大学在文部科学省对师资构造的限定范围内,根据办学实际自行灵活调整师资队伍结构。从目前已经公布师资队伍构成的9所专门职大学来看,(见表3)最具代表性的信息管理创新专门职大学,实务型教师占专职教师比率达78%,且均为仍在或曾在行业一线的顶尖人才,同时该大学实务型教师中50%为具备研究能力的研究实务型教师,他们或曾在大学担任教员,或在研究所担任高级研究员,或取得高水平的研究成果。
四、借鉴与启示
(一)把握本科层次职业教育定位,明确特色人才培养目标
日本专门职大学在教育类型独特性和职业教育层次高水准双重内涵的基础上,以专门职业人才为培养方针,以丰富的创造能力和卓越的实践能力为培养目标,探索形成差异化的特色人才培养模式。
本科层次职业教育作为一种新的教育类型,无论是日本的专门职大学还是我国本科层次职业教育试点院校在设立初期都面临方向定位、理念建构的首要问题,尤其我国试点院校脱胎于专科层次的职业技术学院或公办独立学院,对本科层次职业教育的内涵缺乏系统认知,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存在专科层次职业教育的简单提升、盲目贴近普通本科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等问题。如何更好地办好本科层次职业教育,确保试点院校不偏离办学方向,不脱离设立初衷,首先应明确本科层次职业教育的差异性定位。相较于应用型本科教育偏重特定行业理论知识的学习与应用实践、专科层次职业教育偏重于特定职业技术技能的理解和掌握,本科层次职业教育应依循着技术演进背景下技术知识从单一的实践知识组成转向由实践知识、专业知识和理论知识复合构成的发展逻辑,一方面注重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和塑造;另一方面通过理论知识和专业知识的系统学习,使学生形成创新能力、学习能力、统筹能力、分析能力等专业能力,以适应未来复杂工作情境下的问题剖析与风险性决策。其次则需要各试点院校明晰人才培养目标。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本科层次职业教育应注重培养更多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能工巧匠、大国工匠,其意指职业人才应具备的核心专业素养,即运用理论知识和专业知识解决技术实践问题的创新能力、主动更新自身知识体系以应对技术革新的学习能力、以自身知识体系灵活应对复杂工作情境的统筹协调和分析决策能力。试点院校应以这三种核心专业素养的培养为目标,对产学协作、课程方案、师资队伍等培养环节进行优化和完善,进而建构契合职业特质的人才培养模式。
(二)优化产学协作机制,促进企业多样态参与人才培养全过程
日本产业界通过参与各类课程开发和编制、输送实务型教师、提供现场实习基地等多样态的举措,与专门职大学共同探索建立新型产学协作机制,充分体现专门职大学独特的办学优势与特色。
我国虽然在职业教育领域业已推进多样化的校企合作举措,但权利划分相对模糊,合作机制缺乏制度保障等问题阻碍校企合作的深度融合与常态化运作。2022年我国新修订的《职业教育法》对企业深度参与职业教育,发挥其主体作用提供法律层面的制度保障,这为本科层次职业教育试点院校深化产教融合,建立产学协作新机制提供重要契机。首先,试点院校应积极汲取日本专门职大学的产学协作经验,构建以政府为主导,学校、产业部门为主体,区域企业为协同辅助的共建共赢产学协作发展模式,明确划定各参与主体的权责利范围,调动各方办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其次,探寻校企合作育人新机制。试点院校可吸纳专门职大学创造共享价值的理念推进校企合作育才新机制的建立,设立由政府、学校、行业企业部门共同参与的产学协调机构,以政府监督、企业主导、学校协同为原则,以行业企业发展问题为导向,在实务实习、师资互聘、创业就业等环节展开全方位交流合作,促成学校与行业企业共进共赢的产学协作新态势。
(三)以“模块化设计、理论与实践叠加”为策略优化课程体系建设
专门职大学秉持“实践力和创造力并重”理念,科学规划课程结构体系,通过基础课程、专业职业课程、拓展课程和综合课程四种课程模块致力于培养和提升学生多样的专业能力,通过理论教学与专业实践的多层叠加与整合增进学生专业知识素养,强化技术技能实践应用。
我国本科层次职业教育试点院校在课程体系建设中普遍存在课程设置效仿普通本科院校,缺乏鲜明的职业特性;课程编制难以有效地实现职业知识与技术技能实践贯通等问题。相较于应用型本科在传授理论知识基础上偏重理论实践应用的课程设置逻辑,本科层次职业教育以技术技能实践为基础,注重技术应用理论与技术技能实践的融会贯通。各试点院校的课程体系建设可借鉴专门职大学课程建设思路,以“模块化设计、理论与实践叠加”为策略,从课程设计理念和课程设置模式两方面对课程体系进行优化。在课程设计理念上从本科层次职业教育的核心意蕴出发,明确不同课程在培养相应专业素养中的作用,通过分层逐级培养确保职业人才掌握系统的理论知识、专业知识和专业技术技能;课程设置模式则需要各试点院校以培养特定职业核心专业素养为目标,探索不同课程类型与校内教学、演示、现场实训、海外交流等多种课程模式的有机整合,通过理论与实践的叠加融合探寻技术技能与核心专业素养耦合的最佳范型。
(四)以“严格标准、持续提升”为原则推进师资队伍建设
日本专门职大学从聘用标准、来源渠道、师资类型比例等方面对师资队伍进行规划建设,在实践探索中初步形成实务型教师与研究型教师有序分工、通力合作的师资团队,发挥着确保专门职大学实践性特质和人才培养高水准的重要作用。
目前我国本科层次职业教育面临的最大短板是师资水平较低,各试点院校深受教师理论教学能力偏弱,技术指导能力欠佳、研究能力不足等现实困境的制约。2019年教育部等四部门指出建设高素质“双师型”教师队伍是加快推进职业教育现代化的基础性工作,对于处在发展初期的试点院校而言,急需建设一支科研应用能力、技术指导能力、理论教学能力突出的教师团队。我国本科层次职业教育试点院校可参照专门职大学师资建设标准和路径,以“严格标准、持续提升”的原则推进师资队伍建设。严格标准即以本科院校聘用标准优化本科层次职业教育教师聘用标准,以高水平的师资队伍保证高层次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质量,同时加大试点院校的建设力度,改善办学条件和环境,提升本科层次职业教育吸引力,招揽更多在相关职业领域有较强应用研究能力、丰富实践经验的高层次人才投身高等职业教育领域;持续提升即各试点院校应跳出专科层次职业教育注重提升教师专业技术技能的思维惯性,以培养高层次技术技能人才亟需的核心专业素养为出发点,支持教师通过研修、进修等方式实现其对自身技术应用理论体系的更新,使其不断提升自身的实践教学能力和技术应用创新能力,进而保证师资队伍水平的持续提升。(王文利、苏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