绍兴市上虞区三大路径走好职业教育现代化发展之路
时间:2022-07-01 来源:浙江省教育厅网站

近年来,绍兴市上虞区深化职业教育办学模式和育人机制创新,通过“引生入厂、引企入校、互聘共用”三大路径,把工厂设在学校,把教师搬到车间,加强人才培养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构建具有浙江特色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

引生入厂,促进“四个合一”

一是创新校企双元办学。秉持“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聚焦先进制造业基地、公共实训基地,打造产教融合特色品牌。组建机电、建筑、汽修三大职业教育集团,建立机电、建筑、汽修等八个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成立建筑、机电、汽车三个专业技术学院。

二是优化校企人才共育。通过“混合制”校企合作共同体,促进教育链与产业链深度融合,实现课程与项目、学习与运营、学生与员工、成绩与效益“四个合一”,全面提升学校人才培养与企业用人需求间的契合度。2022年,该区共组织1000余名学生开展现代学徒制“企业课堂”和“金蓝领”进车间活动,初步形成“学生与学徒合一,教师与技师携手,企业与学校联动,教室与车间互换”的人才培养新格局。

三是深耕校企共融共赢。与行业龙头企业合作,冠名共建企业学院,为企业提供一站式的人才订单服务。目前,校企共建核心层校外实训基地50个、紧密型校外实训基地85个、松散型校外实训基地350余个,校企共同开发课程及教材数82门,1+x证书制度试点专业数14个,学生取得中级以上职业资格证书比例达98.15%。

引企入校,实现“三个对接”

一是把工厂设在学校。探索混合所有制办学,引进“教学工厂”,深化多元主体的办学体制改革。该区职校先后与浙江卧龙集团、浙江春晖集团、浙江阳光集团和绍兴欧萸集商贸公司等企业合作,建立“卧龙电机”“春晖机电”“阳光电子”和“青梧桐电商创业园”等全真教学工厂,整体引入生产流水线,依据现代企业经营理念和7S管理制度,采用“学校+专业+公司”的形式,共同组建“混合制”生产性教学工厂。按照企业化的运作,全面推行面向企业真实生产环境的任务式、项目化教学模式,实现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的有机结合。

二是把教室搬到车间。以学生为主导,管理教师负责运营管理指导,企业师傅参与技术指导,严格按照学校教学与企业生产任务开展学、训、研、产、销活动,有效实现“专业与生产职业岗位、专业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三个无缝对接,为学生提供了良好的实践操作与创新创业机会。

三是校企达成互惠双赢。目前,已共建校企合作实训工厂22个、实验室16个,为建筑、机电、商贸、财会专业1000余名学生提供了实践操作与创新创业机会。2021年,企业累计捐赠638.9万元用于现代学徒制推进,学校承接企业技术攻关21个,形成技术创新成果31个,校企真正走出一条互惠双赢之路。

互聘共用,优化“双元培养”

一是双岗双聘,实现师资“专家化”。成立校企教师发展共同体,深入开展“百名技师进校园,百名教师下企业”活动,完善外聘兼职教师管理制度,构建“互聘共用、专兼结合”的名师大师混合教学团队。先后建立“范国伟机电大师工作室”“顾少波技师工作站”“陈功年大师工作站”“钱建军大师工作站”等4个省级名师工作室。开设“技师讲堂”“工匠课堂”,每年开展10余场“大国工匠、行业大师、企业技术专家和社会能工巧匠”进校园活动。目前,已外聘兼职教师200多名,各兼职教师每学期来校任教或技能辅导时间达30课时以上,基本形成了一支“双师共聘、专兼结合”的专业教师团队。

二是专技共研,实现师资“技能化”。建立专业教师下企业实践制度,每年每位专业课教师下企业时间达1.5个月,有效促进了学校专业建设、课程改革。实施专业教师“二进三联”培养工程,“二进”即组织专业课教师进行业协会、进企业实践,“三联”即要求专业课教师挂钩一家企业,结识一批专家,参与一个项目,全面提升专业教师的专业教学能力,打造“技术型”师资团队。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