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场大潮奔涌的职业教育改革:衢州“五统筹” 统出广阔新天地
时间:2022-06-29 来源:《衢州日报》

职业教育,是离生产力最近的教育。

“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始终温润着衢州职业教育这片热土。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学有所长、让每所中职学校都能强势发展,这是衢州职教人的雄心壮志。为此,一场大刀阔斧、大潮奔涌的职业教育改革,正在三衢大地上进行。

2019年,《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正式下发,明确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是两种不同教育类型,具有同等重要地位。之后,省、市两级教育大会相继召开,“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为衢州育工匠”成为衢州职教人新的历史使命。而从衢州中职教育实际看,专业建设低层次重复、招生无序竞争、毕业生素质参差不齐等顽疾久治不愈,而企业用工难、招引人才难的问题日益凸显,这些都把衢州职业教育改革推到了风口浪尖上。

职业教育助力乡村振兴

通过深入的调研和反复的论证,以统筹专业、统筹师资、统筹招生、统筹实训、统筹就业为五大方向的“五统筹”改革轰轰烈烈拉开帷幕。

三年时间内,衢州搭建起职教“五统筹”改革的四梁八柱,掀起了职业教育发展新风,推动布局更优化、发展更集群、产教更融合、服务更有力,将衢州的职业教育激发出了前所未见的崭新活力。

近年来,职业教育逐渐融入到衢州市委一项项重点工作,精彩画卷次第舒展:一大批衢州职业院校在全国职教届脱颖而出,“大美德育”“器质教育”等育人品牌广受赞誉,建成国家级重点职校6所,国家级改革发展示范校3所,入列全国职业教育管理50强,荣获省级职业教育改革试点项目,一大批优势和特色专业被教育部、浙江省认定为骨干专业……衢州“五统筹”改革成效显著,连续三年获评市县职成教发展考核优秀单位一类地区一等奖。

专业统筹  统出职教新天地

专业统筹,是“五统筹”改革中的重中之重。2020年,一场全市职校集体更名、升级的行动也把专业统筹带入大众视野。

瞄准衢州主导产业发展方向,大刀阔斧,按照停办、限制、扶持、强优四类原则“强干削枝”,三年来,衢州市动态调整专业布点近20%,从原先56个专业107个专业布点,调整为49个专业87个专业布点,建立起智能制造、财经商贸、信息技术等六大专业群,真正让职业教育按市场需求、产业方向、学生意愿活起来、动起来、跑起来。

面对衢江区空港新城建设,高层建筑增多,老旧小区改造所带来的电梯维护人员紧张问题,位于衢江区的衢州理工学校新增“物流服务与管理”专业和“电梯安装与维修保养”专业;为更好地促进对接产业链发展,衢州旅游学校新增“茶艺与茶营销”“美容美发”专业;为助力产业发展,衢州中专将“化工检验与分析”专业转型升级为“化工机械与设备”专业,并与衢州职业技术学院合作,联合浙江时代锂电材料有限公司,共同开展区域中高职一体化人才培养改革试点工作……每个学校,都在努力找准自己的定位,明确重点发展方向。

专业统筹改革以来,衢州市完成对全市11所中职学校更名和增挂校牌,不断扩大中职学校影响力:衢州旅游学校正式加入省旅游职教集团,吸引浙旅职院5个大师工作室入驻学校;衢州护士学校牵手5所高职院校;衢江区职业教育集团入围第二批全国示范性职业教育集团(联盟)培育单位……实现了专业布局更优化、方向更精准、发展更集群,品牌效应得到极大彰显。

学生家长开放日

师资统筹  统出人才新活力

师资统筹既是市域内产教融合一体化发展战略的组成部分,也是职业教育自身更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诉求。

通过成立工匠学院,衢州数字工业学校率先迈出了探索的脚步。该校设立“教师徒弟跟班学习制度”,明确要求35周岁以下青年教师必须参加一个工匠学院大师工作室跟班学习。一边创建教师下企业实践服务站,一边建立企业兼职教师流动池,畅通了校企人才双向流动的通道,给师资统筹改革开了个好头。

在推进师资统筹改革上,衢州选择了从四个方向快速破题:

一是根据专业统筹结果,组建专业骨干团队,优化校企骨干结构,统一专业师资,构建“新入职教师”“骨干教师”“领军人才”三梯度成长体系;

二是由衢职院牵头开展中高职一体化职业教育人才培养师资协同研修活动,实现专业大类师资共建,教学共研,目前衢州9所中职院校与本地高职(应用型本科)合作共建的专业共计14个,涉及汽车营销与服务、计算机应用技术、汽车检测与维修服务、护理、学前教育、技术应用等专业,每年共计培养600余人;

三是鼓励学校加大企业兼职教师聘任力度,中职各校共计邀请160人,占比16.47%;

四是组建专业教师团队开展组团联企活动20余次,借助30余个名师、特级教师、技能大师工作室,提升师资质量。

三年来,衢州市职业教育组建企业科研机构、高职院校人员参与其中的教学创新团队20余个,全市双师型教师占比超过80%,入驻职业院校的省、市级技能大师工作室30余家。

打破人事制度壁垒,探索建立衢州市域职业院校教师“编制池”,师资统筹带来的教学质量提升正在慢慢显现。

招生统筹  统出升学新选择

生源是学校的生存线,招生是专业统筹是否成功的验金石,也是必然要求。

2019年,衢州市中职学校开启跨县域招生,吹响了招生统筹的号角。2020年,在跨县域招生的基础上,本着优化市域招生生态环境的目标,开展全市初中毕业生生源统筹、中职学校和技工院校统筹、公办职校与民办职校统筹、中职招生宣传统筹,中职志愿按“学校+专业+学制”填报,实行“分数优先,平行志愿”方式录取。

这一年,有1014人跨县域报考心仪学校,约占招生总数的10%,市外、省外招生也分别达到798人和625人。市区公办职校录取率大幅提升并一次性录满,民办职校两区录取率翻番,还吸引周边地市、省份1479名学生前来就读。与此同时,47个专业布点与18所高职院校开展了中高职贯通培养,1800多名中职学生得以升入理想学府深造。

“我想以后进入电商直播行业,2020年,得知可以跨县报考后,第一时间报名了以电商专业为特色的衢州工商学校,几年下来,收获丰富。”一位常山籍同学告诉记者。

打通区域障碍,全市统一编制招生计划,同步实施普职招生,全面实现跨区域选择。招生统筹后,中职学校提高了招生效率,构建了具有衢州特色的职业教育贯通体系,营造了良好的教育生态,有力扭转了以往招生中出现的不良现象,相互抢生源现象大大减少。家长、学生拥有更加公平、更加充分的自主选择权,千余名学生跨区选择了自己喜欢的专业,招生效率有效提高,普高不再是升学的唯一选择。

航空服务专业展示 

实训统筹  统出校企新合力

实训教育的好坏,关乎职业教育的质量。如何通过统筹资源,改善衢州各职校的实训环境、提升实训水平,也成了推进“五统筹”改革的重要课题。

按照“一盘棋”的思路,衢州积极推动校区相近的学校就近就便共用共享实训资源,实现资源的节约集约利用。如衢职院和衢州中专利用校区相邻的“区位”优势,互通护理类和机电类实训资源,年共用量近6000人次。

衢州各职校积极引企入校,引校进企。把直播间、生产车间搬进学校,把企业请进专业课堂。如2020年衢州工商学校在“新龙商孵化基地”实训教室设立直播间,供电商专业和其他专业有志于电商、直播行业的同学体验直播带货;在衢州理工学校,也有许多合作企业把生产车间、生产线设备“搬”进教室,甚至把分公司直接落地在学校内,从总部来“驻校”的技术人员,一边处理公司业务,一边担任学校相关专业的专业指导、技术顾问;学生们也可以随时到公司一边学习、一边参与公司项目学以致用。

为解决政、企、校、行四方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密切教育和产业良性互动、学校和企业优势互补的发展格局,启动职业教育校企合作促进条例一类立法项目,朝着校企“四个在‘一起’”,即心在一起、人在一起、事在一起、利在一起前进。

打破要素壁垒,推进实训资源校校共用、校企共用。近年来,衢州相继成立开山学院、常山工匠学院、开化校村命运共同体、智造新城产业学院等一批产学研平台,40个项目入选省产教融合“五个一批”建设项目。校企融合,在科学统筹后,迸发出了新的合力。

浙江省技术能手、衢州市首席技师朱永良指导机械 专业教师

就业统筹  统出择业新平台

老话说“千金在手,不如一技傍身”。让学生通过在学校学习到的技能立足社会乃至创收致富,是职业教育的初衷。

为了帮助更多的职校毕业生找到职业归宿,在就业方面,衢州也开展了统筹改革实践,成立衢州职业教育集团,建立浙闽赣皖四省边际职业培训联盟,举办职业教育高端论坛、专场招聘会、人才见面会。

其中,打造“一站式” 就业平台,建立“就业—招生—专业设置”联动机制是意义重大的创新举措。2020年以来,全市职业院校共开展专场招聘会60场,为本地企业输送人才2429人。通过实体化运作浙闽赣皖四省边际职业培训联盟,成功实现了“衢州月嫂”和“衢州有礼”培训品牌西进工程。在2020年举办的四省边际职业培训联盟衢州专场招聘会上,260余家用人单位推出8000余个岗位供毕业生选择。

整合组织部、教育局、农业农村局、人社局等近20家单位资源,衢州还构建起乡村振兴学院市县乡村四级办学网络,汇集市县两级师资2800余名,年开展培训40余万人次。激发部门合力共同参与职业教育,有力地提升了劳动者职业技能水平,拓宽职业技能人才发展渠道。

衢州还积极构建“牵线搭桥、聚才回流”机制,面向中高职学生举办专场招聘会,将校友创办的企业作为学生就业的重要基地,“蓝领典范”校企合作企业达到40家。

在就业统筹的保障下,一个个“名厨”“金牌保姆”“金牌月嫂”扎根都市,成就梦想;一位位列车长从这里走向大江南北,驰骋在祖国广袤的田野上;一批批学子成为技术骨干、工程师、企业老总……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站在时代的路口,衢州职教人们深信:勇于争才能争出发展新局,敢于拼才能拼出精彩胜势,善于闯才能闯出转型新路。下一步,衢州职业教育将以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为根本遵循,纵深推进“五统筹”改革,集成攻坚、集智攻关,不断完善具有衢州元素的职业教育标准体系,努力为浙江省打造全国一流、有世界影响力的职业教育高地贡献衢州力量。(衢报传媒集团记者 尹婵萱  通讯员 胡兰君)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