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开始走的路不代表这是你唯一的人生轨迹。也许拐个弯,就能有新机会;也许遇到分岔路,奇迹就出现在你的选择后。
采访中我们发现,不少老年人虽然从事的职业与最初的梦想有差距,但他们或通过努力将改变命运的主动权掌握在自己手里,或是机遇巧合之下,直至退休才发现“柳暗花明又一村”,由此打拼出一番新事业。
脚踩三轮车 怀报高考梦
上世纪70年代,上大学还是不少人心中可望而不可及的,凌勇坚便是其中的幸运儿。64岁的他一直珍藏着一张有些泛黄的纸片,这是他在1984年获得的清华大学毕业证。
凌勇坚是湖州市吴兴县人,1979年春天,作为湖州第一批返城知青,他被分配到烟糖公司下属的酱油店,踩三轮车运送货物。
原本生活可能就这样继续,但偶然发生的一件事令他改变了想法。那天,凌勇坚像往常一样踩着三轮车送货,一位带着小孩的大爷从旁经过,指着他对孩子说,你若不好好学习,将来也叫你踩三轮。
听到这话,凌勇坚心里五味杂陈。“难道自己一辈子就踩着三轮车度过?不,这不是我想要的。”联想到自己在下乡期间曾当过一年初中数学“赤脚”老师,凌勇坚忽然想到——为什么不去参加高考呢?命运应该把握在自己手中。于是,在单位同意请假后,他一心投入高复。
为了能更好复习,凌勇坚来到母校湖州四中插班旁听。刚开始时,除了数学很好,他的语文成绩不佳,物理、化学更是倒数第一。
凌勇坚明白“不能吃学习的苦,就要吃生活的苦”,于是,他给自己拟定一个时间表,严格按照时间表学习、生活,风雨无阻,雷打不动。最终,他成为学校理科高复生中唯一一位上线者,被清华大学水力机械专业录取。
1984年毕业后,凌勇坚选择回到浙江工作,用自己学到的知识回馈家乡。他先后担任省属企业及多家公司的总工程师、高级工程师,参与多个公司的机械设计工作、杭州航运公司退役客船改造宿舍船、临安青山水库工程建设……之后,他到湖州工程技师学院担任高级讲师10余年。
从脚踩三轮车的毛头青年,到建设家乡的一代工程师,凌勇坚付出了很多。他说,感谢当时勇于追梦的自己。人生是一段漫长的旅途,每一个选择都会改变以后的轨迹。他告诉年轻人,机会是留给有准备的人,你的努力会在下一次的选择题中给出结果。
小小贝雕 成就新事业
中老年人应该都使用过邮票,有些人还热衷于收藏邮票。但你知道贝雕邮票吗?72岁的俞友金是贝雕邮票创始人、非物质文化遗产贝雕传承人。由他设计制作的贝雕邮票已成功走进世博会、亚运会、园博会、大学生运动会等重大经济、文化、体育活动,让大众感受到贝雕的独特魅力。
“我最初的理想是成为一名医生。”俞友金说,他从小看到医生救死扶伤,对这个职业心向往之。但高考时,当地只有一个英语专业的招生名额,这对俞友金来说非常珍贵。英语基础一般的俞友金从头学起。1975年,俞友金从杭州大学英语专业毕业后,到嘉兴市嘉善三中任教。正所谓干一行爱一行,在教师岗位上,俞友金兢兢业业、乐于奉献。
让俞友金没想到的是,临近退休,他有了新的兴趣爱好。
嘉善西塘古镇是“中国纽扣之乡”,俞友金经常看到贝壳纽扣加工厂在生产过程中会产生许多废料,如何“变废为宝”引发了他的思考。
2000年开始,俞友金尝试贝雕设计,在贝壳上做“新文章”。虽然没有美术设计基础,但让俞友金意外的是,他设计的贝雕图案很受欢迎。
2005年退休后,贝雕研究及应用成为俞友金新的事业,他希望把贝壳纽扣加工后的“废料”变成真正的工艺品,为环保事业贡献力量。
真正着手贝雕工艺品制造后,俞友金发现,贝雕制品体积不大,但要做得精致,工艺非常复杂,需要经过选料、刻制、打磨、清洗、抛光、上料、打印等20多道工序。为掌握先进加工技术,他前往广东拜师学艺,从设备采购到模具制作都亲力亲为,并成立贝雕工艺品设计工作室。
经过多年潜心钻研,俞友金制作的贝雕作品栩栩如生,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精细的工艺手段深受喜爱,他也成为嘉善贝雕技艺的领头人。
在购置一整套加工设备后,贝雕制品基本实现半机械化生产,但销售成了问题。俞友金希望人们能买得起贝雕工艺品,但他低廉的定价不受经销商欢迎。产品常常堆在仓库,资金难以回笼。
为此,俞友金经常背着大包小包,赴全国各地参加大型展览活动和纪念品设计制作比赛。有了一定知名度后,俞友金经常收到私人定制的订单,很大程度上解决了贝雕工艺品销售难的问题。如今,俞友金已拥有国家专利63项,在国家文博会、工艺品博览会、旅游产品大奖赛上荣获金奖3项、银奖6项、铜奖8项,其创办的嘉善县新良友贝雕工艺品厂在2017年被中国邮政集团授权为特许经营企业。
俞友金希望依靠自己的力量创作出更多优秀贝雕工艺品,登上更大舞台。(见习记者 张文利 实习生 祝思琪 通讯员 倪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