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产学研多元融合 激活就业一池春水
时间:2022-01-19 来源:《中国教育报》

——第57届中国高等教育博览会产教融合系列活动观察

本版图片均为民航类高校学生在第57届中国高等教育博览会产教融合系列活动之全国高等学校民航服务技能大赛上充分展现专业技能。封祯 供图

 

2021年12月底的南昌,寒风凛冽。红谷滩区,第57届中国高等教育博览会产教融合系列活动现场却春意盎然。数千张靓丽自信的年轻面孔在“全国高等学校民航服务技能大赛”和招聘会现场穿梭。

据全国民航团委原书记、高校毕业生就业协会航空分会会长、大赛组委会主任王小娟介绍,全国高等学校民航服务技能大赛及其相关活动已连续举办11届,是全国民航服务业最隆重的盛会,也是民航高等教育中最具影响力的全国性赛事和就业品牌之一。11年来,活动已从最初的竞赛与招聘,发展到现在的“技能大赛+学生就业+高端论坛”三结合模式,形成了政产学研多元融合、人才培养供给侧与需求侧全面对接的新格局,共吸引了全国300余所高校、4万余名学生、400余家企业参与。

“截至2021年12月31日,本次系列活动已实现就业总人数4723人,就业率95.6%。其中,升空1988人,升空率42.1%;机场就业1422人,就业率30.1%;其他企事业单位就业1313人,就业率27.8%。”王小娟自豪地说。

当前,受新冠肺炎疫情等多重因素的影响,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复杂严峻,此次系列活动为何能实现这么高的就业率?活动背后的政产学研多元融合,又是如何带动人才培养进而激活民航类高校学生就业一池春水的?

直面职场:

打通就业育人快车道

就业是民生头等大事,是党和国家“六稳六保”之首。同时,毕业生的就业情况、就业质量也是高校最重要的口碑。

在王小娟看来,全国高等学校民航服务技能大赛及其相关活动,最重要的职能是“就业直通车”。11年来,承办单位北京广慧金通教育集团组织的供需对接就业活动,积极整合各方资源,发挥优势、形成合力,每年都吸引400余家企业参加,为民航类高校毕业生提供2万多个岗位。

2021年12月25日一大早,西南某知名航空公司就将宣讲会搬到了系列活动现场。一百多名参会学生集聚一堂,聚精会神地听该公司人力资源部负责人介绍招聘条件中的“隐藏”信息。

从“为什么招地勤人员要坚持高标准”到“对招聘要求中‘有工作经历者优先’的理解”,再到“用人单位更欢迎怎样的简历”……企业与学生面对面,打开了重庆师范大学空乘专业大三学生秋云(化名)的求职思路。

“平时在学校,关于怎么求职,老师也会介绍相关的内容,但职场一线的经验明显偏弱。虽然这家航空公司这次只是到现场宣讲并收简历,但经过人力资源部负责人指点之后,我的简历更有针对性了。”听完讲解之后,秋云还发现,如果申请不上空乘,还可以“曲线就业”先申请地勤,因为航空公司的内部通道是畅通的,而且更倾向于从已有的优秀地勤人员中选拔合适的空乘。

“我还年轻,先当一两年地勤,有了相关经验,再升空也很好。如果没有这次现场讲解,没有了解到这些有用的信息,我可能就放弃了。”秋云开心地说。

甘肃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旅游学院空中乘务专业学生赵小天(化名)已经是第二次参加活动。和初次求职时,该排哪个队伍投简历、初试时眼睛该往哪个方向看都摸不清相比,这次她沉着冷静,当天上午就完成了两个航空公司的初试,最后成功入职了广东某航空公司。

赵小天坦言,得益于备战和比赛的过程中对专业技能的训练与积累,她在本次活动的面试中更加自信也更加从容了。

北京广慧金通驻甘肃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工作处教师董洁介绍,学校的生源大多来自偏远农村贫困家庭,学生升学时的基础学历是中专,学习基础比较薄弱,很多人原来学的是幼教、护理或高铁服务专业。刚入校时,不少家庭对孩子的期望仅仅是“以后能养活自己,有份工作干”。学生们通过选拔,进入学校和北京广慧金通合办的旅游学院空中乘务专业,才第一次知道未来的发展并不局限于在机场做安检、接电话。经过三年培养,全过程经历北京广慧金通搭建的产教融合平台,农村娃也可以成为空乘,不但实现“升空梦”,而且“一人就业,全家脱贫”。

以比赛及相关活动促进就业,不仅打开了学生的就业思路,也为企业的人才选拔提供了崭新的视角。

“在与学生的交流中,我们发现他们除了在意收入外,对职业发展空间同样非常关注。”中智(澳门)职业介绍所有限公司已经连续五次参加系列活动的招聘会,该公司客服部经理高日表示,学生的关注点是企业人才工作的重要方向。“学生入职后,我们将针对他们的每个发展阶段,制订配套的发展规划。”

“光就业率高,还不够。就业质量好,才是检验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要素。”王小娟说。

以赛促学:

搭建人才竞技大舞台

“刚开始接触空乘专业,很多人只看到光鲜亮丽的表面,但很少有人了解:我们要学习民航服务形象与礼仪、民航知识与英语、民航服务技能等一系列庞杂的专业知识。”2021年12月24日,刚走下全国高等学校民航服务技能大赛舞台的内蒙古师范大学大三学生杨雨龙长舒了一口气。四天内连续多场比赛,让他酣畅淋漓地展示了专业所学,也同样感受到其他院校参赛选手的实力不容小觑。

承载着学校、教师和家长的厚望,怀揣着渴望已久的蓝天梦想,来自全国各地民航服务相关专业的学子在本次大赛中充分展示学习成果,展现精湛技能,展演青春风采。经过7天的层层选拔,大赛最终按照本科师范组、本科综合组、高职专科组分类,共评选出团体综合奖项35个,优秀团体表演奖项9个,民航服务形象与礼仪、民航知识与英语、民航服务技能三类团体奖项27个,以及个人单项奖15个。

王小娟介绍,大赛之所以能够激发各方参与热情,是因为它的功能不仅局限于为空乘学子提供展示素质技能和靓丽风采的“舞台”,还为高等院校培育民航人才提供了创新发展、交流提升的“展台”,为航空公司、机场等用人单位提供了招聘优质人才的“平台”。

据了解,本次技能大赛分为民航服务形象与礼仪、民航知识与英语、民航服务技能、团体表演4个赛项。除此之外,大赛还全面考查学生的综合素质,如客舱设施设备发生故障、失火、冒烟怎么处置,乘客怎么逃生,以及空乘人员对客舱的熟练程度等。

“帮助存放行李、供应餐点饮料、贩售免税商品……”每一个零碎的细节都是专业能力的体现。除此之外,还有很多看不到的“隐藏技能”。北京城市学院的参赛选手于久远感触很深,应对日常工作的体能训练,面对突发状况时的专业处理,面临生死考验时的关键选择……这些技能都在竞赛舞台上得到了充分体现。

在民航高等教育发展的大背景下,如何培养合格的空乘人员?大赛期间,同时召开了第五届产教融合发展大会。对于上述问题,来自全国各地的有关专家给出了几乎一致的答案——校企合作。

活动期间,北京广慧金通教育集团与13所高校合作共建民航产业学院的签字仪式,成为校企合作开展人才培养的一个生动注脚。

据了解,早在10年前,该集团就开始探索采用混合所有制模式,先后与内蒙古师范大学、贵州民族大学等高校合作建立了5个民航产业学院。经过多年探索实践,目前该集团已探索出了“人才共育,专业共建,成果共享,发展共赢”的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发展之路。

校企协同:

谱写产教融合新篇章

2021年12月10日,教育部公示首批50所现代产业学院名单。其中,内蒙古师范大学旅游学院(金通民航学院)也在首批现代产业学院名单中,且是内蒙古自治区唯一入选首批现代产业学院公示名单的高校。

内蒙古师范大学是北京广慧金通最早开展产学合作的高校之一。早在2008年,双方就启动了空乘专业领域国内首家本科层次校企合作项目。

“产教融合是深化教育改革,培养适应产业转型升级和实现高质量发展需要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根本要求和有效途径。”在第五届产教融合发展大会上,中国高等教育学会会长杜玉波强调,深化产教融合的实质是促进教育系统和产业系统内异质性资源的优势互补。

民航事业对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空乘岗位在人员需求量不断增加的同时,对人员素质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根据就业市场变化,相关院校进行了空乘专业人才培养的转型升级。

金通民航学院是由内蒙古师范大学投入办学资质和教育教学资源,由北京广慧金通投资建设教学场地、配置实训设备和优质行业资源,校企联合开办的混合所有制民航学院。学院以开设民航服务与管理相关专业为基础,实行本科、专科阶梯式招生,打造高铁动车、邮轮海乘等交通运输管理类全覆盖的招生、教学、管理、就业一体化的高水平人才教育培养输送基地。

此外,双方一直在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方面发力,积极推动学校的学科竞赛评估、专业建设、学科建设,造就了一支与民航强国相适应的结构全、素质高、规模大的民航人才队伍。

“校企协同谱写了产教融合大文章。”内蒙古师范大学副校长张海峰介绍,截至2021年,学院已累计招收3000余名空乘专业本科学生,总就业率达97%,远高于其他专业。

“深化产教融合、密切校企合作,互惠是基础,体制机制是保障。”北京广慧金通教育集团董事长焦殿成表示,经过努力,企业和高校在逐步建成完备专业体系的同时,正着力探索并形成可借鉴、可复制、可推广的混合所有制改革模式。

截至目前,北京广慧金通教育集团已经与全国55所本科院校、50所高职院校、39所中职和高中学校深度合作办学,向民航系统累计培养输送10万余名优质人才,在我国高端交通服务和航空人才培养中,形成了优势突出的特色品牌,产生了明显的影响。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