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加强新时代老龄工作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印发,就促进老年人社会参与,扩大老年教育资源供给进行了部署安排。《意见》提出,将老年教育纳入终身教育体系,教育部门牵头研究制定老年教育发展政策举措,采取促进有条件的学校开展老年教育、支持社会力量举办老年大学(学校)等办法,推动扩大老年教育资源供给。
老年教育不同于普通教育或职业教育,不是为了修学分、拿文凭或掌握一技之长,而是满足老年人学习知识、休闲娱乐、社会交往等多重需求,并在这一过程中排解孤独感、增强价值感、丰富精神生活、实现继续社会化。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与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越来越多的老年人不再简单地满足于温饱,而是更加向往和追求身心愉悦、趣味丰富的高品质老年生活,聚焦更高层次的文化需求。让更多的老年人继续接受教育是提高老年生活质量的重要方式。与其说老年教育是在让老年人接受教育,不如说是让老年人享受教育。
自1983年第一所老年大学创办以来,经过近40年的发展,我国老年教育在重视程度、财政投入、基础设施等方面显著提升。近年来,我国老年人对老年教育的需求持续走高,但老年大学作为老年教育的重要形式却面临“一座难求”的困境。除了数量上的供不应求,我国老年教育在质量提升上还有较大空间。与西方相对成熟的老年教育相比,我国老年教育起步晚、发展程度低。长期以来,我国社会对老年教育的认知较为单一,认为老年教育无非就是给老年人寻找消遣娱乐、排忧解闷的方式,反映在教学内容上是以交际娱乐、休闲养生为主。而实际情况是,越来越多的老年人,尤其是低龄老年人不再满足于此,而是希望发挥余热,继续为推动社会发展贡献力量。老年教育亟待创新举措,为老年教育高质量发展增强动力。
老有所学方能老有所乐。《意见》的发布给老年教育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也对新时代老年教育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是要站位高,扩大老年教育资源供给,绝不是缓解老年大学“一座难求”的被动应对,应从国家发展的战略高度深化认识;二是要提质增效,以扩大教育资源供给推动老年教育高质量发展。
以老年教育撬动老龄化问题的解决,须多方联动协作配合,形成推动老年教育事业蓬勃发展的强大合力。老年教育的高质量发展须各方力量大力扶持,亟待形成政府主导、市场引导、社会支持、家庭理解、个人主动的多元主体联动机制。首先应充分发挥政府在推进老龄事业发展中的主导地位,不断扩大财政投入,为老年教育进一步发展提供基本公益性产品和服务;其次要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提供多元化产品和服务,满足老年人多样化的学习需求;不断完善老年教育的社会支持体系,呈现老龄事业人人参与的崭新局面。老年人是每个人的未来,重视关心老年教育,就是重视关心我们每个人的未来。所以,需要扭转老年教育只是满足老年人个体需要的狭隘观念。此外,老年教育还要得到家庭成员的理解与支持,注重发挥家庭养老、个人自我养老的协同作用。总之,通过政府、市场、社会、家庭、个人等多主体介入老年教育,使我国老年教育不断向公益性、多元化方向发展,惠及越来越多的老年人。可以说,老年教育不仅是老年人自己的事情,更是国家战略的积极部署,事关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老年教育的高质量发展还须进行“适老改造”,根据老年人的多元文化需求对课程开发、科目设置、教材编写、资源库建设等方面进行改革创新,创新老年教育思路,激发老年教育的活力,不断满足数量快速增长的老年人群及其旺盛的学习需求。比如,在传统老年教育中,老年大学开设的主要是以休闲娱乐为主的舞蹈类、声乐类、养生类、礼仪类课程。然而在当下信息化社会,购物、医疗、出行等各类生活场景处处需要使用手机。面对老年人运用智能技术方面遇到的突出困难,亟待开发智能手机使用类课程,帮助老年人尽快融入数字生活。
探索“支持+反哺”的共生协同模式,强化院校与老年教育之间的联系。《意见》指出,鼓励有条件的高校、职业院校开设老年教育相关专业和课程,加强学科专业建设与人才培养。一是要借鉴西方老年教育的成熟经验,不断加强高校、职业院校对老年教育的支持力度。二是积极开发低龄老年人力资本反哺院校教育教学。在当前的老龄人口结构中,低龄老年人口增速快,低龄老年人数量远超高龄老年人和失能老年人,可充分挖掘低龄老年人口的“智慧红利”。当下,中国低龄老人主要是指出生于20世纪50、60年代的人群,由于特殊的成长经历,这一代人更具奉献精神、担当精神与乐观主义精神。他们中不乏敬业奉献的劳动模范、忠诚担当的党员干部、钻研技术的工人专家等,这些都是极其宝贵的教育教学资源。让劳动模范进课堂、让党员干部上讲台、让工人专家当老师,有利于以真人事迹、真情实感引导青年学生坚定理想信念、树立家国情怀、锤炼过硬本领。
老年教育关乎每一个人。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充分领会《意见》重要精神,各级各部门要高度重视老年教育工作,尤其是各级教育系统要积极扩大老年教育资源供给,提升老年教育资源增量,盘活老年教育资源存量,切实把老年教育工作落到实处,推动我国老年教育事业蓬勃发展,实现新时代再创新辉煌。
(作者温惠淇系东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