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文化之力锻造人才之质
时间:2022-01-10 来源:《中国教育报》

——浙江交通职业技术学院道路桥梁工程技术专业特色文化育人实践

■绘制“双高”建设新画卷•浙江篇

地方高校是区域优秀文化的实践者。浙江交通职业技术学院道路桥梁工程技术专业依托专业优势,积极挖掘地域古桥特色文化,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弘扬工作与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结合起来,创新“承古出新、匠师协同、学创一体”专业特色文化育人模式,为实现“以文化人、以文育人”作出了有益探索,值得学习与借鉴。

直面问题

问题是创新的起始点,也是教育成果的出发点,学校直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与专业教育融合不足,职业技能、工匠精神培育缺乏有效协同,职业素养、创新精神培养缺乏有效载体等问题,着力厘清发展思路、梳理问题清单,积极探索专业特色文化育人新路径,使得学校发展和人才培养迸发出勃勃生机。

科学施策

发现问题,就要一个个破解问题,学校科学制定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使各项工作落细落小落到实处。

——建立“承古出新”育人机制,逐层融合文化传承与专业教育

学校建设“浙江古桥馆”,开展“千名学生寻访千座古桥讲述千个故事”活动,感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铸牢精神文化之魂;在桥梁模型制作实践过程中,通过匠师“传、帮、带”,深度体会桥梁建造精湛技艺及精雕细琢、不懈奋斗的品质精神;开展古桥结构形式辨识、三维数字模型建立等创新设计工作,拓展古桥数字化设计、施工、监测等应用研究,增强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

浙江省随处可见的古桥,使学生时刻能够感受到古桥文化的气息,实现古桥文化“生活化”;建设古桥馆并向社会开放,实现古桥文化“社会化”;开设“工匠班”,创设工作室,使技艺与文化传承融合,实现古桥文化“教育化”;以科技驱动传统技艺传承,打造数字古桥馆,实现古桥文化“数字化”。“四化”传承机制促进专业特色文化焕发新的活力。

——构建“匠师协同”育人体系,协同培育职业技能与工匠精神

依托茅以升科技教育基金会的影响力,聘请古桥非遗传承人、技能大师、能工巧匠、行业专家等累计70余名匠师组建育人团队,开展桥梁类工程课程授课;创设“专业课堂”教理论、“非遗课堂”授技艺、“大师课堂”拓视野、“工地课堂”提技能的“四课堂”协同育人模式;建立非遗传人专类讲授、劳模工匠专场报告、行业专家专项指导的三级育人实施机制和专业负责人专人对接的“3+1”协同育人实施机制,保障育人工作顺利进行。

——打造“学创一体”活动平台,有效提升职业素养与创新精神

学校开设“工匠班”,开展基于桥梁施工过程的桥涵工程类课程教学改革,在桥模制作设计理念和方法中强调独创性与新颖性,提高学生主动探索、开拓思维能力;建立“技能大师工作室”,聘请非遗传承人罗关洲、曾家快教授等,以大师的言传身教培养学生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成立“古桥文化研究中心”,积累完善古桥修建技术、文化、档案,打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技术技能积累平台;设立“应用技术协同创新中心”,依托浙江交通运输科学研究院的前沿学术资源,联合现代桥梁能工巧匠、行业专家创新桥梁建造技术,营造了浓厚的科研氛围,带动了学生的创新意识。 

值得一提的是,“工匠班”学生按照培养计划完成理论学时与模型制作预定任务,经答辩考核获得“桥模制作匠士证”与“第二课堂成绩单”双认证,该证书已经被50多家学校合作企业认同。

成效喜人

经过不断的创新、锤炼、实践、再创新,现如今,浙江交通职业技术学院道路桥梁工程技术专业特色文化育人“品牌”效应已经凸显。

近年来,学生获得了国家技能竞赛各类奖项一等奖11项、二等奖15项;荣获全国优秀共青团员称号一项,学生获得专利13项,毕业生获评省级以上技术能手20余人次,获得全国交通教育素质教育精品项目一等奖。

专业教师团队获得全国交通运输职业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出版国家规划教材5本、《石桥营造技艺》等4本著作,编制行业标准等12部,获得国家技能大师工作室与应用技术协同创新中心称号,成为高职院校仅有的茅以升科技教育基金会古桥研究中心。

学校获得第九届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优秀成果奖、全国职业院校“传承的力量”微视频大赛一等奖。此外,学校响应“一带一路”倡议,在非洲、东南亚等地建立“海外鲁班学校”与“丝路交通学院”,把中国古桥非遗传统技艺与文化传播到世界舞台,专业国际影响力持续提升。

成绩背后是浙江交通职业技术学院的创新精神与改革意识,而改革带来的红利是更加鲜明的专业特色、更加澎湃的发展动力以及全体师生更加美好的未来。 (陈凯)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