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互融共生的校企命运共同体
时间:2021-12-03 来源:《浙江教育报》

当记者走进金华职业技术学院智能化精密制造产教园的生产车间内时,2019级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学生张立正在和同学一起检测刚生产出来的零件。11月初,在金职院的推荐下,张立进入该产教园内的浙江京飞航空部件制造有限公司实习,并从事质检工作。“在学院的产教园里实习,既可靠又方便,工作上遇到问题,还能同时向专业课教师和企业师傅请教。”张立告诉记者,通过边实践、边学习,仅一个月的时间,他的职业技能就有了明显提升。

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是推进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途径,也是培育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必然要求,是办好职业教育的重点,也是难点。为进一步深化产教融合,推进校企合作,近年来,我省各地各校针对解决产教融合、校企合作过程中出现的各类难点问题展开了积极探索,并取得了明显成效。

从“一头热”到“两头甜”,

打造校企“利益共同体”

长期以来,作为一种典型的跨界教育,行业、企业的参与对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至关重要。然而,近年来,尽管全社会对引导行业、企业参与职业教育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呼声很高,但行企“不上心”,校方“一头热”的现象依然存在。

“由于社会对职业教育的认可度不高及目前高职院校存在着服务企业能力偏弱等问题,高职院校对行业、企业往往缺乏足够的吸引力,这也导致行业、企业对深度参与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兴趣不高。”温州职业技术学院产教融合处副处长易淼清说,“高职院校必须突出自身优势,找准定位。”

为此,近年来,温职院充分发挥立地式研发和人才培养质量高等方面的优势,积极依托产业学院、科研平台和实训中心,强化自身影响力和对企业的吸引力,着力提升企业、行业参与合作的积极性。一方面,温职院面向浙南区域的中小微企业,充分发挥自身在解决区域企业发展难题和技术应用“最后一公里”问题上的科研优势,大力推进产科教融合,联合行业、企业开展技术攻关。目前,该学院已拥有校企共建省级企业研究院6家、研发中心42家,授权专利900余项,位居全国高职院校发明专利授权数量排行榜第一。另一方面,温职院还充分发挥人才培养质量高的优势,吸引企业来校共同开展人才培养。目前,该学院已形成了“区域有什么支柱产业,就建设什么专业;区域有什么企业难题,就建设什么服务平台;区域有什么新技术需求,就培养什么新技术工匠人才”的办学实践,并与1000多家世界500强企业、行业龙头企业和50多个行业开展了深度合作,校行、校企共建了温州设计学院等9个产业学院,吸引政府、企业等资金投入10多亿元。

“企业尝到了甜头,参与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积极性自然有了明显提高。”易淼清直言,学校对企业的“吸引力”就是让企业在参与合作中得到实实在在的收益,“只有这样才能让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真正从‘独角戏’转向了‘二重唱’,从‘一头热’变为了‘两头甜’”。

搭平台、建机制,

推进高水平产教融合、校企合作

金职院智能化精密制造产教园的园区内,除了浙江京飞航空部件制造有限公司外,还有两家实体化校企合资企业,合作企业中也不乏上海ABB工程有限公司、浙江吉利控股集团有限公司、海克斯康测量技术有限公司等行业知名高端企业。这些企业之所以选择与金职院合作,主要是金职院产教融合平台高、体制新、机制活。

2016年,依托国家首批产教融合发展工程,金职院投入2.4亿元建成了“智能化精密制造产教综合体”,并在体制上大胆突破,将传统的校企合作从“虚拟”向“实体”突破,学院以场地、技术等入股,吸引企业投资或引入投资基金,共同组建了3家公司化的运营实体,并建立了企业化的运行制度,实现了产教融合的“自我造血”。“依托这3家实体公司的实际生产和经营,企业与学校结成了利益共同体,实现了价值选择与追求目标的相统一。”金职院校企合作处副处长杨剑静说。

对合作企业而言,一方面,金职院可为其在产教园中提供场地,学校教师和企业技术人员也能共同研发产品技术,并借助实体公司进行成果转化;另一方面,合作企业可与金职院共建区域技术服务中心,其完善的技术体系和培训资源可以作为教学资源与学院共享,培养的学生也能快速地掌握企业产品核心能力,并可作为企业在区域技术服务中心的人才储备力量;再者,借助产教融合平台的影响力,尤其是产教园实体企业的生产经营实际,合作企业还能更快深入到航空制造、医疗器械等精密加工的细分行业,扩大市场占用率。与此同时,依托这一平台,金职院也能积极探索“产学研创训”一体化的融合育人机制,以产助学、以研促产,学训结合、训创融合,从而有效地缩短学生“专业技能”与产业“岗位技术”的距离,实现了人才链、产业链、创新链的无缝对接。

金职院院长梁克东认为,高水平的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一定是有特色、深层次、高质量的融合。这些年来,该学院向“外”走高端拓展,向“内”促实体运作,通过与头部企业联合搭建实体化的高端产教融合平台,将生产、教学、研发、培训、创新创业各要素一体化,实现了不同主体的利益双赢,构建了互利共赢、互融共生的命运共同体。

“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深入推进,核心是多元共赢,关键是体制机制创新。”嘉兴职业技术学院校企合作部相关负责人王艳介绍,近年来,嘉职院充分发挥区域职教集团的作用,积极完善政府部门协同指导、校企各方民主决策等平台建设,建立健全地方政府专项资金支持、职教集团考核与学校二级学院考核、教师教学业绩考核与职称评聘等各方激励制度。“六大平台与三类制度的协同,创新了校企合作的运行机制,促进了专业设置、教学建设、人才培养与区域产业的紧密对接。”王艳说。

探索升学背景下中职产教融合之路

2020年出台的《浙江省深化产教融合推进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明确提出,到2025年,中职毕业生升入高一级学校比重达到50%以上;今年出台的《浙江省职业教育“十四五”发展规划》又再次重申了这一目标……近年来,在相关政策的引导下,我省中职学生的升学渠道不断拓宽,中职学校的升学率也逐年提升。

对此,宁波行知中等职业学校副校长张裕生深有体会。他告诉记者,目前该校的升学率已经超过了80%,且有逐年递增的趋势。“中职学校抓好升学教育,有利于培养高素质技能人才,也符合现代企业对人才的需要,但此举也让学校的产教融合工作陷入了新的困境。”张裕生直言,在以升学为背景的当下,中职学校无法为企业提供更多的毕业生,而这恰恰又是企业从事产教融合的最大动力,“短期内看不到回报,企业参与合作的积极性偏低,学校的产教融合工作自然陷入了僵局”。

为此,近两年来,宁波行知职校积极依托设立在该校内的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慈溪学院,充分发挥中高职一体化办学的优势,整合中高职双方现有的教育教学资源,完善中高职一体化人才培养方案,合作开发“1+X”证书配套课程,并共同对接一所当地企业,构建起“中职+高职+企业”的产教融合新模式,探索三方联合培养。张裕生表示,下阶段,该校还将牢牢把握我省在部分中职学校高水平专业开展五年制人才培养试点工作的契机,立足慈溪学院,围绕电商专业群,探索实行中高职一体化5年长学制培养模式,推行“产教城”一体化工程,提升产教融合新水平,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本报记者 邵焕荣)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