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总主办的“陇原工匠——德国制造”技能交流会,引发一场工匠培养模式的“跨国切磋”
“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体系可否移植中国?”
“晋级为本科的高等职业院校能否培养出工匠大师?”
……
10月12日至13日,甘肃省总工会主办的首届“陇原工匠——德国制造”技能交流会在兰州新区举行,来自政府、企业、工会、职业院校的嘉宾和劳模工匠代表共百余人,围绕中德两国技能人才间的协作互动、促进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等话题进行交流。
前沿的讲解、精彩的论说,不仅引发一场关于中德工匠培养模式的“跨国切磋”,其中有关技能型社会建设和企业如何深度融入现代职业教育等话题,更带给人们诸多思考和启示。
培养工匠大师要从娃娃抓起
“本科职业院校开设什么课程有助于培养工匠大师?”在互动环节,孙怀君向德国专家抛出问题。
孙怀君曾被甘肃省总授予“陇原工匠”称号。今年,他所在的原兰州石化职业技术学院经教育部批准晋级为公办本科层次的职业技术大学。作为该校汽车工程学院副院长,他急切地想找到一条工匠培养的“快速通道”。
“工匠的培养不能仅仅依靠大学,还应该从小学、中学做起。”引诺(长春)国际技术孵化有限公司技术总裁弗兰克说。
弗兰克在中国长期从事中欧企业技术交流活动。据他介绍,德国的中小学生有很多机会接触到应用技术的教育和实践,通过政府、企业和职业技术协会提供的各种机会,中小学生在文化课之外有20%的课程与各种职业技能和应用技术有关。
交流会上,有专家表示,只有让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相互渗透、相互融通,在中小学全面实施职业启蒙教育,培养学生普遍掌握技能的兴趣爱好和职业技能意识,才能有能工巧匠和技能大师产生的社会基础。
参加交流会的兰州交通大学原副校长李宗义教授从事职业教育30多年。他认为,工匠精神的培养应融入教育的每一个环节,从小学就开始注重培养学生的务实精神和动手能力。
人才短缺导致“工匠太忙”
“生产任务太忙,必须尽快赶回去。”酒钢集团能源中心焊接指导、首席技师杜钧是甘肃省首位获得正高级工程师职称的一线技术工人,是名副其实的“工人教授”。10月13日,交流会还没结束,杜钧就急忙踏上返程火车。
“工匠太忙,正反映出现在企业里的优秀技能人才太少。”在李宗义看来,近年来,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整体水平虽然有了显著提高,但高技能人才普遍缺乏的现状没有得到根本改变。企业技能人才的储备远远不够,导致一些工匠、高技能人才特别忙。
吴昊阳是德国莱兴巴赫-哈缪公司亚太区商务总监,也是技术咨询顾问、工艺设备、非标定制化机床及智能生产系统专家。多年来在中德两国从事企业间的技术交流与合作,他印象最深的一点就是:在德国,工匠很少加班,拥有丰富的业余生活;而在中国,许多工匠级的技能人才处在一种“超负荷工作”状态。
因此,要结束这种状态,有赖于现代职业教育为社会和企业源源不断地输送高技能人才。
但李宗义坦言,从2014年国家教育部、人社部相继推出现代学徒制和新型学徒制等改革举措以来,对于现代职业教育,企业的参与度还不够高,甚至出现职业院校“热”、企业“冷”的现象。
交流会上,不仅有卢朝鹏、孙青先、杜钧等著名的劳模工匠,也有来自兰石集团、金川集团等企业的高管和工会干部,大家共同的感受是:随着“产改”的推进,各企业逐步形成具有自身特色的工匠技能人才培养模式,但要深度参与现代职业教育还面临不少现实难题。
推动形成“职教共同体”
“企业主导,学校补充;企业招人,学校培养。”李宗义认为,学校与企业应既各司其职又协同合作,实现育人与用人的衔接与融合。
在许多专家看来,让企业真正“热”起来,也有赖于政府支持和形成活跃的社会组织,厚植企业承担职业教育责任的社会环境,推动职业院校、企业和行业协会形成“职教共同体”。
对此,有专家建议,对于积极参与现代职业教育的企业给予“金融+财政+土地+信用”的组合式激励,并按规定落实相关税收政策。
不过,建设技能型社会,不仅企业要争取做“主角”,还应该鼓励和支持行业技能协会繁荣发展。
德国弗劳恩霍夫制造与信息研究院北京代表处首席代表穆宏介绍说,许多德国人中学毕业就同步取得职业资格的证书。德国有30多万家各种行业和职业协会,可以为学生颁发职业资格证明,“支撑每个协会发展的都是大大小小的企业,企业通过这些协会深度参与职业教育,才能培养更多高技能人才。”
有关人士表示,应该支持和鼓励劳模工匠参与和加入各种行业组织、技术协会,让专业的人在一起干专业的事,不断实现专业技术的迭代升级,催生更多能工巧匠和大国工匠。(康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