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首次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到与劳模精神、劳动精神一同被称为伟大民族精神的重要内容,工匠精神历久弥新。职业教育作为培养新时代工匠的主要教育类型,在培育工匠精神中承担重任。近日,由杭州职业技术学院主办的“浙江文化研究工程‘浙江工匠精神研究’重大项目启动会暨新时代工匠精神高峰论坛”在杭举行。来自全省多所高职院校的专家、教师等百余人齐聚一堂,立足浙江发展实际,共同探讨对工匠精神的理解和职教发展新思路。
自2016年成为政府工作报告热词以来,工匠精神的内涵不断丰富。如何理解工匠精神?职业教育中如何弘扬工匠精神?这些成为当天专家教师们热议的话题。
“工匠精神的哲学基础是世界的无限性。”浙江省政府咨询委员、浙商研究院院长陈寿灿认为,因为世界的无限性,人们才能在生产实践中“执着专注、精益求精、一丝不苟、追求卓越”。浙江大学公共政策研究院研究员、杭州工匠学院客座教授夏学民则认为工匠精神并非工匠这个职业的人独有,工匠精神与创新精神一样,都是当下最需要的时代精神。
当前,浙江正处于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的关键时期,为浙江工匠精神的生发提供了空间。杭职院牵头主办的“浙江工匠精神研究”重大项目也在此背景下深根发芽。
据杭职院党委副书记、院长徐时清介绍,《新时代浙江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十四五”工作规划》中明确,到2025年,全省将培育30名浙江大工匠、300名浙江杰出工匠、3000名浙江工匠、10000名浙江青年工匠,全省技能人才总量达到1150万人。
据此,“浙江工匠精神研究”项目择取了浙江的青瓷、黄酒、茶叶、丝绸、铸剑、雕刻、制笔、纺织、船舶、中医药等传统产业,数字领域等新兴产业,沿着工匠、工匠精神与工匠文化脉络主线,立足工匠人物传记,挖掘工匠制度时代变迁,研究工匠精神理论内涵,探析高水平浙江工匠人才培养的路径创新与实践。
“我们选定浙江工匠精神作为研究主题,希望通过聚焦工匠和工匠精神研究,构建工匠精神引领工匠培养的新型发展道路,做好‘培养新时代工匠、赋能高质量发展’的职教表率。”徐时清说。
近年来,杭职院培养的工匠苗子不断涌现。G20杭州峰会、世界互联网大会、金砖国家领导人厦门会晤、“一带一路”浙商行(非洲站)等国际活动中都有杭职院学子的身影。今年以来,杭职院学生代表浙江省参加第15、16届“振兴杯”全国青年职业技能大赛斩获4金2银4铜,服装设计与工艺专业学生连续7年蝉联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高职组赛项冠军。
杭州市人大常委会党组副书记、市总工会主席郑荣胜表示,“浙江工匠精神研究”选题好、选地实、选人好。他以浙江的历史渊源、文化传统为引,以杭州优秀工匠代表为例,阐述浙江工匠精神的传承。
如何在浙江工匠精神的引领下推动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论坛上,在场专家从人才数量、培育模式等方面进行了深入探讨。“据统计,我国初级工占技术工人总量比例为60%,中级工占比35%,高级工占比3.5%,技师仅占1.5%,直接影响到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转型升级。”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职业技术教育分会理事长周建松说,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短缺影响职业教育的高质量发展。
杭州市决咨委委员安蓉泉表示:“传统的工匠培养方式需要转型,要增强通识教育,同时要加强与政府、法律等部门的合作。”陈寿灿则强调了实践的重要性,“浙商是名扬天下的商帮。从商圣范蠡到新时代浙商代表鲁冠球,再到如今浙江的100多万家法人企业、300多万户个体企业,这些群体的创造性实践正是浙江工匠精神的实践基础”。
对此,杭职院党委书记金波表示,学校党委将继续完善“三全育人”体系,讲好身边工匠故事,开展大国工匠进校园等活动,让工匠精神滋润学生心田,着力将学校打造成“工匠摇篮”,培养德技并修的新时代工匠人才。
下一步,杭职院还将全力打造工匠学院、工匠研究院、工匠文化博物馆、工匠培训中心和工匠科普教育基地,早日实现建设“数智杭职·工匠摇篮”的“十四五”发展目标,为省市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更多的智力支持和人才支撑。(江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