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期17天的东京奥运会于本月8日落下帷幕。虽然此次奥运受疫情影响推迟一年,但参赛的奥运健儿风采依旧,他们在“更高、更快、更强”的奥运精神激励下,在向全世界展示更高的竞技水平的同时,赢得了鲜花和掌声。
伴随本届奥运会赛程,人们热议的话题也变得多元化,其中对运动员的学历关注成为一股新热潮。从首金获得者杨倩“清华学霸”身份被爆出开始,到“女乒决赛深大校友内战”“暨大副教授刷新亚洲百米记录”等话题不断涌出。不难看出,我国的教体结合模式的发展已经日趋成熟,具有高学历的专业运动员不再是少数。
不过兴奋之余,我们会冷静地意识到,对于体育行业一线运动员而言,能登上奥运赛场的选手即便不是世界顶级水平,起码也是体育界的佼佼者。但是有很多运动员很小就接受严格训练的同时,压挤了一部分文化课的时间,错过系统学习机会,或者是等到退役会找机会继续进修和深造。所以职业教育和继续教育是他们最好的的选择。
职业教育:准入门槛带来更多发展选择
国家体委颁发的《关于国家体育总局直属体育院校免试招收退役优秀运动员学习有关问题的通知》提到,可以享受国家安排,直接进入高校接受高等教育的运动员,需取得世界比赛前八,或亚洲比赛前六,或全国比赛前三名次的成绩(足、篮、排球获得得项目运动健将称号即可)。其他运动员退役后想继续进修,只能靠自己考学,这对于从小将主要精力用于专业训练,文化课较为薄弱的他们来说是不小挑战。即便能考上,由于年龄等因素,运动员此后在应届毕业的求职竞争中也没有优势。因此,相比统招普通高等教育,入学门槛更低的职业教育(高职,中职)无疑相对更适合他们。考虑到这一点,国家和部分院校在近些年也推出了相关的倾斜性政策,以此降低了退役运动员的升学难度。此外,越来越多的职业体校,业余体校在培养青少年运动员时,也同时开展文化学历教育,虽然多数学历水平仅达到中专,但也让这些体育从业者离开学校时拥有了一定的文凭硬件,结束运动生涯后有更多发展选择。
据官方统计,目前我国在册的专业运动员有约5万人,每年退役约0.4万人,按照相关制度与政策,运动员退役后除学习深造外还有另两种选择:政府安置就业和国家资助创业,这两者分别是现阶段最普遍和国家最鼓励的。但无论工作还是创业,都需要有扎实的文化基础才能驾驭的好,不少运动员都因为直接选择安排就业或创业资金,后期因为文化知识的欠缺而导致发展不顺,因此学习深造无疑还是有利于长远发展的选择。
据了解,很多体校都陆续在积极开拓新领域的创新培训,争取给运动员带来更多发展技能。例如安徽体育运动职业技术学院,去年起就启动了“退役运动员创新创业培训项目”,深受好评。
继续教育:终身学习发挥自身优势
相比职业教育,继续教育更加不可或缺,继续教育作为终身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目的就是为了更好地工作,丰富和完善自身的职业技能而存在的。运动员也一样,不断寻找自身的短板,通过学习不断提高自身的素养,这样才能在日趋激烈的竞争环境下发展。
当然,退役运动员的继续教育有别于广义上的继续教育,继续教育是为满足社会对人才的多元要求,不断充实提高个人素养和能力的学习过程,而退役运动员的继续教育很多时候却是去学习一门全新领域的知识。据了解,在很长一段时间里,由于我国特殊的运动员培养模式而产生的退役运动员对继续教育的需求和一般大众不同,很多需求性无法满足。例如,由于文化知识基础薄弱,退役运动员在进行继续教育的选择时都会面临难题:不知道该投入到哪一领域进行学习,尤其是在学习与体育运动无关的学科知识时,不知道哪一科最适合自己。不过随着近几年社会的发展,越来越多与能体育相结合的新专业,以及社会新职业的诞生,该问题已经在很大程度上得以解决。
通过具体案例来看,来自山东的北漂男刘旭今年33岁,自幼在体校学习武术、拳击,后进入省专业队,两年前体制内退役后,他一直从事健身房教练工作,收入尚可。刘旭告诉中国教育在线记者,在体校时大家都很期待能进专业队,但进去后才发现,那里的待遇并不理想,,只能勉强维生,而且随着年龄增长,要是没有出成绩,很快会被淘汰下来。“退役后大家都是一脸懵,谋生无非就靠两点,文化跟社会经验,出来的早,文化方面的欠缺还可以靠经验来弥补,出来晚就啥都不剩了。”刘旭说,自己之所以发展的不错,主要就是在学业上及时跟上。靠着省队给的退役转业费,他接受了继续教育,自考了中专、成教等文凭,还考取了社会体育指导员、健康理疗师等职业资格证书。“我学的都是和体育相关的,其实没那么难,我们也有自身的优势。身为运动员,从事那么久的体育工作,本身对运动就有着深刻的理解,理解起来更容易。”刘旭说,下一步,他计划再考取考体育师范类的证书,进一步丰富自己未来的发展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