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上强调“要营造人人皆可成才、人人尽展其才的良好环境,努力让每个人都有人生出彩的机会”;《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也提出,系统培养、多样成才,为学生多样化选择、多路径成才搭建“立交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深化教育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也强调,大力宣传普及适合的教育才是最好的教育、全面发展、人人皆可成才、终身学习等科学教育理念。因此,在中职学校实施“适合教育”是顺应职教发展大趋势,努力让每个学生都有人生出彩机会的教育改革重要价值取向,但当前还存在选择机制不通畅、运行基础尚薄弱、考核引领机制缺失等问题,需要以完善机制为基础,提高可行性;以夯实运行基础为突破,提高有效性;以强化督导为抓手,提升重要性,来推动中职“适合教育”的有效实施。
完善机制,给学生更多选择机会
首先,畅通体系,满足学生多样化发展需要。
一是面向人人,建立“一主三多”人才培养体系。中职学校要面向人人,建立以全日制中职教育为主体,涵盖多类型(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多层次(中职教育、高职教育及“3+4”中本衔接教育)、多需求(就业、升学、岗位提升)的“一主三多”人才培养体系,满足中职学生多样化发展的需要,逐步形成“就业有路、升学有桥、致富有门、转换有道”的中职教育人才培养体系,使其成为学校现代化教育体系中最开放、灵活的教育元素。
二是关注弱势群体,建立“一主多元”培训体系。“适合教育”的难点就是对弱势群体的关照,中职学校要关注弱势群体的教育与培训,持续推进继续教育工程,建立以学校为基地,全市各乡镇社区教育中心、社会培训机构为网点的“一主多元”职业教育培训网络;实现中等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社区教育深度融合,形成以政府主导、学校为主体,上挂(高校)下联(社区教育中心)、纵向延伸、横向联合(各职能部门)的“一主多元”培训体系,使弱势群体有更多接受职业教育与培训的机会。
其次,完善机制,助力学生个性发展。
一是完善专业选择转换机制。中职学校要建立以信息化平台为支撑的专业选择、转换动态调整机制,努力让每个学生能根据自己的基础、兴趣、爱好、特长及专业特点等实际情况及时确定或调整专业方向,同时允许满足一定条件的学生中途转换专业,并允许学生选修第二专业,考取第二证书。
二是建立弹性课程体系,使每一专业在规定有限必修课程的基础上,设置广泛的选修课程或选修课程组合;主要专业建立多模块与多课程的菜单式选课系统,供学生自主选择;学生登录学校选课系统,全面了解学校选修课程简介及课程开设情况后,进行自主选课;教师通过选课系统了解学生对自己开设课程的选课情况,针对学生的需要,不断完善选修课程;学校通过数据分析,奖励学生喜爱的选修课程,淘汰不受学生欢迎的选修课程。
三是完善多元活动课程机制,通过建立活动课程网络平台,使活动课程组建与实施更具广泛性,学生人人有机会,个个能参与。学校通过活动课程网络平台,设法让学生能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与特长来选择,系统自动筛选,避免班主任与任课教师选拔和指定,学生更具自主性;学生借助活动课程网络平台,活动课程的学习、交流、探讨会更便捷,实体活动还可结合虚拟仿真软件或虚拟生产场景相关资源开展,使活动课程学习、活动、交流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更具便捷性;教师通过活动课程学习、交流、活动及考核平台,有效收集相关数据,开展相关考核使活动课程建设更具深入性。
夯实基础,保障“适合教育”有效实施
一是以信息化助力学生差异分析和过程差异分析。了解、掌握学生差异是“适合教育”开展的前提,而传统手段与方法因工作量大、操作困难而影响“适合教育”的开展,可以通过信息化建设,建立学生基本信息数据库,包含个人基本信息、家庭背景、入学文化成绩、兴趣、爱好、特长等,系统掌握学生起点差异大数据,为学校及教师“适合教育”的开展提供科学依据。同时,可以结合智慧校园建设,围绕文化基础课与专业核心课程,建立具有职教自身特点,满足“适合教育”需要的自适应学习平台与测评系统,通过建立文化基础课与专业核心课程的数据库,以及大量的网络在线学习、练习与考试系统,使学生的学习过程数据在系统中一目了然,便于教师了解、掌握学生学习过程的差异数据,并开展有针对性的分析、处理。
二是深化班级授课制改革,助力学生人人出彩。首先是目标分层,根据学生差异,把学习目标分为了解知识与初步应用、理解知识与基本应用、掌握知识与灵活应用三个层次目标,由学生自主选择。其次是策略人本,根据学生不同的基础差异,教师因人施策,对基础较薄弱的学生,从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入手“扶着学生走”;对基础一般的学生,从学法指导入手“领着学生走”;对基础较好的学生,从培养自主学习能力入手“放开学生走”。再其次是方式多样,以项目教学为主线,深入开展小组学习、合作学习、计算机网络环境下的自主学习,同时融个别教学于班级教学之中,最大限度张扬学生特长,让学生动脑、动嘴、动手,在做中学、学中做,做学融合。最后是评价多元,既重视学生学业成绩的完整记录,又重视学生学习过程性数据分析,如时间投入、成绩变化及与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相关评价记录,同时评价与考核广泛采用一试多卷、一卷多题、一科多项、一专多证等形式,使评价成为助力学生人人出彩的助推器。
三是加强课程资源建设,助力学生学习自主化。通过强化数字化课程资源库建设,逐步建立自适应课程系统,其中系统课程可由与教材相配套的学习视频、教师的教案、专业课的实训模拟系统、学习内容拓展与延伸相关资料、学生自主练习与测试等组成,学生在系统中可以自主选择学习目标、确定学习进度、完成学习任务,还可以通过该系统查看其他学生最近的学习情况,从而达到竞争学习的目的。同时,系统会自动记录学生学习过程相关数据,任课老师可以根据系统统计分析的结果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与辅导,让优等生有挑战,让后进生补差距,实现以不同的学习路径达成学习目标,让每名学生学有所获。
考核引领,推动“适合教育”持续开展
首先,强化考核督查,引领学校广泛参与。教育主管部门要从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等大政方针的战略高度,明确实施“适合教育”的必要性,并结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深化教育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精神,提出深入推进“适合教育”改革的指导意见与督导考核意见,同时把“适合教育”的实施督查、管理与考核作为各级教育督导、考核的重要组成部分;相关职能部门要结合中职教育信息化管理系统建设,对“适合教育”实施的要素如专业建设与选择多样性、课程建设与选择动态性、教学资源与手段丰富性、学额巩固的稳定性与学生发展多样性等进行系统监控与考核,引领中职学校关注“适合教育”的实施与实践。
其次,中职学校要建立和完善与“适合教育”相适应的评价体系,引领教师广泛参与。学校要围绕“适合教育”实施的需要,完善管理制度与教师评价体系,在对教师教学、管理过程的考核中,突出学额巩固率、学业提升率以及学生、家长对教师的满意率;重视教师的亲和力、感染力、影响力,使广大教师积极参与,主动融入“适合教育”过程,使学校教育教学的过程充满生命的关怀,焕发生命的活力。(孔祥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