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群建院 重构专业群课程体系
时间:2021-02-24 来源:麦可思研究

“我校认为,由专业到专业群,最大的变化是课程体系的重构。因此我校以服务复合型人才培养和学生的个性化发展为根本出发点,各专业群按照‘底层共享、中层分立、高层互选、顶层综合’原则,构建课程体系。”南京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副院长杜庆波与麦可思研究分享该校专业群建设的经验时说。

“集中力量建设50所左右高水平高职学校和150个左右高水平专业群……到2022年,列入计划的高职学校和专业群办学水平、服务能力、国际影响显著提升……到2035年,一批高职学校和专业群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引领职业教育实现现代化,为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和提高国家竞争力提供优质人才资源支撑。”教育部、财政部在发布的《关于实施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建设计划的意见》中明确提出。

伴随“双高计划”的启动,专业群建设成为高职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发力点。“我校积极响应‘数字长三角’‘新基建’等国家战略,对接江苏省《新一代人工智能产业发展实施意见》要求,服务江苏‘网络强省’‘制造强省’建设和社会经济由信息化向智能化发展的趋势,以人工智能(AI)为底色,持续调优专业群布局,构建‘AI+’专业生态,实现学校从‘共和国电子信息摇篮’到‘新时代智能工匠高峰’的跨越。”南京信息职业技术学院(以下简称“南信院”)副院长杜庆波如是说道。

据其介绍,南信院2019年以构建人工智能“同心圆”专业集群为目标,将专业群调整为网络与通信技术、电子产品质量检测、人工智能、智能制造、智能交通、数字商务、数字创意等七大专业群。

作为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国家示范性(骨干)高职院校的南信院,近些年在专业群的建设与管理方面,积累了怎样的经验呢?杜庆波副院长与麦可思研究展开了如下对话。

麦:南信院组建专业群时遵循怎样的组群逻辑,为什么?

杜庆波:我校组建专业群的辑起点是岗位(群),并依据岗位(群)所需要的关键技能和技术需求来选择对应的专业,继而组建专业群。比如,我校的通信技术专业群(国家“双高”校重点建设专业群),就是服务智慧产业的项目应用,针对项目方案设计、系统集成、系统运维、项目管理等岗位(群)所需的人才培养新需求,并基于智能应用的主流技术网络架构——“云管端”架构,选择通信技术、云计算技术、物联网应用技术、电信服务与管理等4个专业组建了该专业群。

具体来说,我校按照“以群建院”模式,对应七大专业群,将原有的9个二级专业分院资源按照专业群进行重组,设立了网络与通信学院、电子信息学院、人工智能学院、智能制造学院、智能交通学院、数字商务学院、数码艺术学院等7个二级分院。可以说,“以群建院”模式为我校建立和完善专业群群内协同机制,确立和实现专业群作为课程建设、实训条件建设、教学资源建设、教学组织和实施、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学生管理、师资配置等活动的中心提供了治理架构和前提条件。

麦:南信院在专业群的管理上,近些年积累了怎样的经验?曾遇到哪些典型问题,是如何解决的?

杜庆波:对于我校近年来专业群管理所积累的经验,首先我想分享的是专业群课程体系的重构。我校认为,由专业到专业群,最大的变化是课程体系的重构。因此我校以服务复合型人才培养和学生的个性化发展为根本出发点,各专业群按照“底层共享、中层分立、高层互选、顶层综合”原则,构建课程体系。

其中“底层共享”课程群主要设置专业群通用的通识类和基础类课程,以及介绍专业群所服务领域的导论类课程;“中层分立”课程群主要是针对专业领域开设的专精性课程;“高层互选”和“顶层综合”课程群立足于提高人才培养的复合性,前者要求学生选修群内其他专业的模块课程1至2门,后者主要借鉴Capstone课程(顶点课程)理念,开发群内跨专业的综合项目课程,学生组成跨专业的小组,在教师指导下,通过自主完成项目,获得综合能力的训练。为此,二级分院成立了课程委员会,校级层面出台了《南京信息职业技术学院专业群课程体系建设指导性意见》,用于指导各专业群的课程体系建设工作。

还有就是关于专业群实训条件的建设。在专业群建设工作中,我校按照“系统导向、功能复用、虚实结合、内外联动”思路,升级和完善各专业群实训教学条件,促进实训基地的共建共享,为复合型人才的培养提供技能支撑。在建设过程中,以专业群产教融合平台建设为核心,借助平台生产设备和真实运营环境,重点凸显“系统体现全生产过程”要求,打造企业级实训基地。同时校企协同开发虚拟仿真实训软件,建设专业群虚拟仿真实训平台,满足专业群课程体系内各课程模块所需的实训条件支撑。为更好地配套开发实训项目,形成“技能链”,培养学生的系统性思维和综合实践技能,提升问题解决能力,我校还出台了《南京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实训条件建设指导性意见》,指导各专业群的实训条件建设工作。

高水平专业群的建设,不可能一蹴而就。对于我校在专业群建设过程中的典型问题及解决方法,我想在此分享学校“基于专业群的教学管理变革”方面的经验。专业群课程体系中的模块化课程,为学生提供了更多的课程选择,同时也导致学生每学期课程任务的不确定性,给教学活动的管理、组织与实施工作带来了挑战。为此我校探索对二级分院的教学组织进行改革。譬如,打破传统以单个专业为教学单位的层级管理逻辑和按专业分组师资团队的现状,淡化传统专业的界限,分类成立课程中心,负责课程大纲制订、课程建设和课程诊改;成立专业及课程认证中心,负责依据校级专业和课程认证标准进行专业及课程认证、学习成果认定及转化等;出台了《南京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习成果认定、积累、转化办法》,满足学生的个性化选择,实现学习成果互认。

麦:南信院在专业群内部质量保证体系建设方面,尤其是在专业群建设的持续改进方面具有怎样的经验?

杜庆波:我校借鉴国际工程教育专业认证规范,依据人才培养目标链,将培养目标、核心能力目标(毕业要求)、课程目标、教学单元目标的达成度作为专(群)质量持续改进的主要依据,通过监测、评价、反馈和改进等推动持续改进,保障人才培养质量。基于此,我校对专业(群)质量生成过程构建了四个质量改进循环,每个循环中,既有基于实现目标的行为改进,又有基于目标本身的目标改进,实现了质量改进的“8字螺旋”(见图)。

 

四个质量改进循环分别以培养目标、核心能力目标(毕业要求)、课程目标、教学单元目标等为起点,以所对应的质量标准为准则,依据各级、各类制度化的过程评价活动所产生的主观、客观数据信息,由规定的组织(包括专业群咨询委员会、专业群建设指导委员会、课程委员会、课程团队以及教师个人等)分别开展基于培养目标、毕业要求、课程教学目标、单元教学目标的达成度评价,对四个层面的教学工作进行持续改进,改进内容主要包括目标设定、教学过程、教师能力、教学资源、教学服务等。

麦:据了解南信院非常重视基于国际范式的专业建设并取得了不错的成效。这给学校专业群的建设带来了怎样的影响?

杜庆波:南信院于2015年底开始,对国际工程教育专业认证规范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和学习,在此基础上重构专业建设范式,逐步将“以学生为中心”“以成果为导向(OBE)”“质量持续改进”三大理念转化为实施标准、管理要求、工作流程和行为规范,落实到人才培养工作中,切实保障人才培养质量。近五年的探索和改革,给我校专业群建设带来了以下影响:

建立了改革共识,促进了教师成长。以学生为中心、以成果为导向、质量持续改进三大理念深入人心,成为全体教育工作者的共同追求。在这个过程中,教师的教育教学理念逐步确立,教育教学能力得到提升,参照国际高等教育质量标准的视野得到拓展。教师能力的提升,为专业群建设提供了根本要素。

建立了专业建设的系统框架。国际范式所着力的“学生、培养目标、毕业要求、课程体系、师资队伍、支持条件、持续改进”等七大关键环节,为专业建设提供了逻辑清晰、路径明确的系统框架,也为专业群的建设提供了思路和借鉴。

强化了标准意识和质量意识。人才培养质量需要通过专业建设的全环节、全流程生成,需要全覆盖建立起保障质量底线、促进质量提升的标准和机制。在改革中,学校的专业、课程、教学建设机制得到持续的创新和改进,为专业群建设奠定了坚实基础。在专业群建设达到国际水准方面,我校后续的规划和考量主要包括:

(1)继续借鉴国际工程教育专业建设范式,同时融合国际上其他先进的质量保障规范,进一步完善专业建设范式。健全相关质量标准,建立起校内“课程认证”“专业认证”的常态机制,推动所有专业都按国际水准开展建设。在此基础上,针对专业群建设的需求和特征,以三大理念为指导,以促进群内协同和群间协同为重点,探索建立专业群的质量保障体系和治理机制。

(2)配合国际范式的实施,开发教学运行信息系统,以固化流程,规范行为,简化工作,积累数据;同时依托系统获取的教学运行大数据建立课程画像、专业画像、专业群画像,为教学改进和专业群建设提供评价依据和决策参考。

(3)积极响应《职业教育提质培优行动计划(2020—2023年)》(教职成﹝2020﹞7号)关于“探索高职专业认证”的要求,依托《悉尼协议》应用研究高职院校联盟、江苏省电子信息职业教育行业指导委员会等平台,及时推广学校专业和专业群相关的建设经验和成果,助力我国接轨国际、中国特色的高职专业认证体系建设。

麦:南信院通过哪些渠道了解专业群毕业生的就业质量,了解用人单位对专业群毕业生的反馈意见?又是如何将相关数据应用到专业群建设之中的?

杜庆波:我校对毕业生人才培养质量监测的主要内容包括培养目标达成情况、核心能力(毕业要求)达成情况、就业质量和服务贡献(包括区域、产业、行业、岗位等)、教育教学质量(培养过程)。具体来说,学校会通过毕业生群体(应届毕业生、毕业5~6
年的校友)的调查反馈、用人单位(应届毕业生用人单位、长期合作的核心用人单位)的调查反馈,有针对性地开展监测:(1)针对毕业5~6 年的校友以及长期合作的核心用人单位,开展人才培养目标达成情况、就业质量和服务贡献方面的监测;(2)针对应届毕业生、应届毕业生用人单位,开展核心能力(毕业要求)达成情况、就业质量、服务贡献,以及教育教学质量(培养过程)方面的监测。

调查反馈的组织形式,包括学校自行组织的(网络)问卷调查、委托专业咨询公司开展的问卷调查。譬如我校长期与校外第三方机构(麦可思)合作,针对毕业生的就业质量——就业现状满意度、一年后就业率、一年后去向分布、工作与专业相关度、毕业半年内离职率等方面进行跟踪研究,并形成相关分析报告。同时我校也非常关注麦可思主编的《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就业蓝皮书)中的相关数据分析。麦可思作为国内最专业、最全面的第三方教育数据咨询公司,其提供的毕业生就业跟踪研究分析数据,对我校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持续改进工作起到了有效的支撑作用。在“双高”建设期间,我校将继续加强与麦可思的合作。

大数据时代,如何在工作中科学充分地利用数非常重要。在这方面,我校会根据校友跟踪调查、用人单位调查等数据,对培养目标的达成实施“年度检视”,以查找和改进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不足,实现培养目标的质量循环闭环。同时按每六年一个周期,结合调查数据,依据行业发展需求和校友职业发展需求对培养目标进行修订。

我校会根据应届毕业生和用人单位的调查数据,同时结合应届毕业生的在校成绩分析数据,对毕业生核心能力(毕业要求)的达成实施“年度检视”,以查找和改进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的不足,实现毕业要求(核心能力)的质量循环闭环。同时按每三年一个周期,结合调查数据,依据行业发展需求对毕业要求和培养方案进行修订。我校还会根据相关应届毕业生以及用人单位的调查数据,发现在课程教学质量方面的不足之处和问题,并及时进行改进,实现课程教学达成对应的持续改进循环闭环。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