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艺术职业学院2013级昆曲班毕业生、浙江昆剧团“代”字辈演员王恒涛在今年金秋毕业一周年之际,举办了《朝元恒歌》个人艺术专场。昔日学生,短短时间成为舞台上光彩夺目的演员,和国家一级演员、梅花奖得主等昆曲界知名人物同台,让人不禁想起1982年的“小百花班”传奇,平均年龄18岁的她们在舞台上崭露头角,这是浙江戏曲的高光时刻,也是浙艺办学的高光时刻。
这样的时刻再次来临:和王恒涛一样年轻的浙艺学生在杭城陆续登台,浙江昆剧团推出的一批剧目和折子戏中,不少是由浙艺2013级昆曲班毕业生主演或参演;浙艺戏曲表演专业毕业班学生多台大戏参加浙江省传统戏曲演出季演出,包括2014级绍剧班的《孙悟空三打白骨精》,2016级越剧(浙越)班经典折子戏专场等。
习近平总书记给中国戏曲学院师生的回信中强调,戏曲是中华文化的瑰宝,繁荣发展戏曲事业关键在人。回信是对戏曲教育工作者,对浙艺深化改革、加快推进“双高”建设的重大激励和鞭策,具有里程碑式的重要意义。作为全国唯一一所入选“双高”建设的艺术职业学院,浙艺深入思考如何把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回信精神与培养优秀艺术人才、传播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开展和推进特色高水平高职院校和专业建设,培养更多高素质戏曲专业人才。
著名昆曲表演艺术家、特聘教授汪世瑜传授《牡丹亭·醉画》
筚路蓝缕 几代人共铸浙艺辉煌
在浙艺65年办学历程中,京剧大师、“江南活武松”盖叫天,“越剧皇后”姚水娟,昆剧“传”字辈艺术大师周传瑛、王传凇、姚传芗、沈传琨,越剧名家陈佩卿、张茵等先后在校执教,为京、昆、越、绍等剧种培养了大批优秀人才,其中不乏茅威涛、王奉梅、周云娟、王滨梅、董柯娣等戏曲界领军人物和名家,而浙江小百花越剧团“原生代”“新生代”演员、浙江昆剧团“盛”字辈“万”字辈演员、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开幕式出演《牡丹亭》片段的曾杰,以及2017“新松计划”全省青年戏曲演员大赛金奖获得者陈丽君、李云霄、王静等,在“越美中华”大赛中取得佳绩的也都是“浙艺出品”。
经过多年探索,浙艺走出了一条既有别于传统师徒授受的科班制,又不同于常规艺术教育模式的戏曲人才培养新路径。近年来,学校通过联合院团、联接剧种、联通市场的“三联”模式,推行戏曲传承人群定制培养,加强戏曲传承人群职后教育,融合学校戏曲专业教学与戏曲艺术表演团体传习实践两种戏曲传承人群培养渠道,不断为浙江戏曲艺术传承输送人才“活水”。
近10年来,学校与戏曲院团合作开办的小百花班、浙越班、浙昆班、萧绍班、芳华班、福鼎班、南京班、温越班等,学生就业率达100%;连续举办13年“新松计划”高研班,累计为近30家院团培养各剧种、各行当戏曲青年骨干演员,学员结业后10余人获中国戏剧梅花奖等荣誉;持续10余年开展“千人培训”,逐步扩大规模,拓展剧种覆盖,已累计培训全省400余家民营剧团5000余名业务骨干;订单培养已成为学校地方戏曲传承人群学制培养的主渠道,并延伸到福建、江苏等省份,有3个院团与学校开展二次合作。
2019年,浙艺以最具历史积淀的戏曲表演(越剧)专业为主要依托,成立戏曲学院,让戏曲艺术的传承更具专业化、针对性。而戏曲表演专业也成为浙艺最具地方艺术特色的专业,成为文化和旅游部评定的“首批全国职业院校民族文化传承与创新示范专业点”、国家级骨干专业和省级优势专业。同年,浙艺入选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建设计划建设单位名单(简称“双高计划”),戏曲表演专业群成为高水平专业群,使浙艺成为全国唯一一所入选“双高”建设的艺术职业学院,浙艺的戏曲人才培养也由此踏上了新的起点。
几代浙艺人筚路蓝缕,共同造就了浙艺乃至浙江戏曲百花园繁花似锦的盛景。而这些,都得益于浙艺矢志不渝地推进戏曲教育改革,创新戏曲人才培养,自觉担当传承与创新民族传统文化艺术的历史重任。
戏曲雅集《诗路行吟》
2014级绍剧订单班学员演出青春版《孙悟空三打白骨精》
承上启下 引领艺术职业乘风破浪
振兴发展戏曲教育是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断加强文化自信的重要途径,也是当前文化发展的重要任务。2015年起,国家相继出台若干戏曲扶持政策,浙江省委、省政府也对戏曲的传承发展高度重视,浙江省文化和旅游厅把浙艺作为传统戏剧保护传承基地,要求加大开展校地联合办学,构建覆盖完整、层次清晰的戏曲教育教学体系。
回顾学校半个多世纪的办学历程,浙艺从未停止探索和创新的脚步。在各级政府的指导与支持下,浙艺不断深化对戏曲人才成长规律的认识,不断加强和创新戏曲人才培养及培训工作,在戏曲表演专业群建设中取得了可喜的育人成绩。《校团合作培养戏曲演员的“现代学徒制”探索与实践》《地方戏曲传承人群系统培养的“三联”模式》连续2届获国家级教学成果奖;学校牵头国内10余家高职艺术院校修(制)订包括戏曲表演专业在内的14个表演艺术类专业教学标准;牵头完成“戏曲表演专业企业生产实际教学案例库”“舞台艺术设计与制作生产实际教学案例库”建设;牵头成立“浙江戏曲产教联盟”,推进校企联动创新发展;学校7个项目获得国家艺术基金资助;建设有国家级精品课程1门、省级精品课程3门;戏曲表演与音乐表演、舞蹈表演、戏剧影视表演、影视多媒体技术等5个专业一同被授予国家级骨干专业;学校独家承办第二十四届BeSeTo(中韩日)戏剧节,首开该戏剧节创办24年来高校承办之先河;为学生量身打造《红楼人物秀》《步步惊心》《葬花吟》、青春版《牡丹亭》《孙悟空三打白骨精》等一批新创剧目,在全国巡演,赢得社会各界关注与好评;师生在国家级和省部级各类专业赛事中屡获殊荣。原创越剧剧目获得第二届中国校园戏剧节最高奖,连续两届“文华艺术院校奖·全国青少年戏曲比赛”获金、银、铜奖,在“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第三届全国梨花杯青少年戏曲教育教学成果展示”“长三角地区中青年戏曲演员武艺展示”中均取得优异成绩。舞蹈《西施别越》获第十二届中国舞蹈荷花奖古典舞奖。
坚持“以教学为中心,以科研和创作为两翼”的办学思路,浙艺制定并完善一系列教学、科研和创作制度,积极探索科研、创作与教学相融合的平台建设。制定“浙艺名师”培育方法,实施“浙艺团队”构建计划,打造明德之师、名编名导名角名匠之师、强“力”之师。聘请汪世瑜、茅威涛、史济华、林为林等一批戏曲表演艺术家为特聘教授,王芝泉、张善麟、周云娟等行业专家、中国戏剧梅花奖著名演员为兼课教师。推行“大师工作室”引领下的小班化、导师制教学模式。建成“杨小青诗化越剧导演工作室”“郑兰香婺剧传承工作室”“刘建扬绍剧传承工作室”“王锦文甬剧传承工作室”等,展现活态传承效应,艺脉薪传。
此外,学校紧贴文旅融合发展战略,校企(校地)合作扩大户外课堂教学,打造“山水课堂”艺术实践教学品牌。以表演艺术类专业为主体,和湘湖国家旅游度假区管委会、宋城演艺集团、上海长峰集团有限公司、文化乌镇股份有限公司等单位,联袂创排系列实景演出,塑造有一定影响力的旅游实景剧目品牌。院团合作创排新剧目《诗路行吟》,以诗词吟唱、各剧种代表性剧目展示为主要表现形式,汇集了浙江省主要剧种的经典剧(节)目及代表性人物,展示了诗画浙江广袤大地上丰富的戏曲样式与灿若星河的诗路气象,彰显了浙江戏曲与旅游的独特魅力。
多年来的大胆探索与踏实实践,是浙艺对戏曲传承发展使命的自觉担当。(黄杭娟 王玲瑛 杜俏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