赋能社区教育发展新模式,这里的“店堂”缘何变成了“学堂”
时间:2020-11-10 来源:上海黄浦官方微信

通过“变店堂为学堂”“变企业文化资源为课程资源”“变企业经营者为授课者”,上海黄浦区实现了教育资源转化,使居民在学习和分享学习资源的同时,提升对社区的认同感、归属感,有效拓展了社区教育的广度与深度。2011年5月,首批坐落于百年淮海路的七家企业类黄浦区市民学习基地正式授牌成立。近十年来,在黄浦区学习型社会建设与终身教育促进委员会办公室的牵头和黄浦区社区学院的组织引导下,已由最初的7家企业类市民学习基地拓展至涵盖企业、场馆、公办中小学等主要类型在内的70家,累计为70余万人次举办3000多场活动,发挥了区域特色资源的最大潜力,使其为社区教育所用,为社区居民服务。

企业店堂“变”社区学堂

一个周二下午的非繁忙时段,淮海路上的红房子西菜馆4楼餐厅一片忙碌。平时只能容纳十几人的红色餐厅马上要变身为西餐教室,长方形餐桌两侧的餐椅因而比平日摆放得更为紧密。临近两点,学员陆续到来,使餐厅满满当当,充满生机。红房子西菜馆的授课师傅热络地与每个学员打招呼,俨然已经成为了朋友。

红房子西菜馆“简易西菜制作“体验

学员们说:“这样的学习真的太好了。这里环境好、老师专业,不仅学了知识,还能动手尝试,回家自己练练也能做出可口的西餐让家人分享,真的很开心。”企业经营者觉得,“这种为居民服务的形式,是企业的首次尝试,没想到居民这么喜欢,能让更多人走进红房子、了解西餐文化我们也很高兴!而且,社区教育实践基地让企业参与各类公益活动有了更新更好的方式。”

红房子体验基地未成年活动

作为一种全新的社区教育方法,市民学习基地的课程受到了居民的喜爱,许多企业经营者感叹:“这次真的不同!”就企业来说,一方面减少了另外租借场地带来的额外开支,另一方面置授课者于熟悉的环境,减少身份变化带来的不适应感,还能够“就地取材”,随时充实课程内容,提高授课效果。更重要的是,这样的教育方式让普通居民走进名企名店,在店堂这种隐性的课程资源中,感受企业文化的氛围和魅力,享受到企业提供的“高贵不贵”的贴心教育服务。

企业经营者“变”教育服务提供者

黄浦区拥有深厚的历史人文底蕴,这意味着社区教育不仅需要在广度上有所延伸,更需要在深度上努力挖掘,才能切实满足辖区内居民的学习需求。“店堂变学堂”打破了传统教育教学中的场地束缚,也凸显了社区教育课程生活化、生动化的特征,把终身教育所倡导的“人人,处处,时时”的优势体现得更为真切。

店堂即课堂——茶文化课程居民辨别不同级别的龙井

据介绍,这一“变”主要通过三个途径来实现。

首先,对授课者的志愿者身份进行确认,将参与授课的人员和服务人员注册为志愿者,并在平台上记录其服务时长。此举在凸显社区教育服务公益性的同时,对基地授课者和服务人员也是一种激励。

其次,优中选优,指派业务能手和行业精英作为授课者。比如,红房子西菜馆的授课志愿者是在法国领事馆工作过的元老级大师,劲松、恒源祥、星光摄影则利用各自在行业界的影响力,聘请业界能手担任老师。强大的教师队伍为课程质量提供了强有力的保证。

最后,社区学院有意识地引导企业经营者参与到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终身学习活动中来。通过直接参与的方式,不断提升企业对社区教育和社区课程的认识,对“社区学习资源”的认识和资源挖掘开发的意识,进而成为了教育服务的热心提供者。

咖啡课程展示

《咖啡与生活》课上,咖啡大师教社区学员学习居家咖啡的制作

企业资源“变”社区教育课程资源

与短期讲座面广、内容浅近不同,社区教育课程不仅需要在内容上达到一定的广度,更需要在具体知识点上挖掘深度,只有这样才能形成完整而成熟的课程体系,实现自身资源向课程资源的顺利转化。

白领编织课堂

企业开设课程最难之处,就在于对自身资源的挖掘与梳理。社区学院与合作企业集中精力,在课程开发环节上以居民学习需求为基础,引导企业进行隐性课程资源的自我挖掘,如已有的员工培训课程、原有的讲座大纲、企业内部的广告画册和自编读本等;特别是引导老字号企业重视对自身企业文化和发展历程的提炼,为课程充实人文历史气息,从而转变了企业“没有书本教材就没有课程资源”的想法。同时,在课程开发之初和课程运行过程中,由社区学院安排专人负责协助企业做好课程大纲和教案的编写,对课程实行“跟进记录”制,严格为课程质量把关。

天宝龙凤“饰品DIY”体验

恒源祥“绒绣党旗”体验

市民学习基地的课程不仅满足了居民们的学习需求,也让他们以“社区学习”为纽带,加深了对“老字号”的认识;企业经营者在把“店堂变学堂”的过程中,填补了最初对社区教育及社区教育课程的认识盲点,并在挖掘自身丰厚的课程资源中,找到了一条服务社会与宣传推广企业文化相结合的有效通道,实现了居民、企业、社区之间的良性互动。(刘艺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