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学”而聚 学习让成都更具有活力
时间:2020-09-18 来源:《中国教育报》

——成都市学习型城市建设再出发

2019年2月,《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在十大战略任务中明确提出“构建服务全民的终身学习体系”。同年底,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聚焦新时代对人才培养的新需求,把教育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提出“构建服务全民终身学习的教育体系”重要举措。这是时代赋予成都这座学习型城市的新使命。

而在2018年9月,成都市发出了建设世界文化名城的时代表达——建设世界文创名城、世界旅游名城、世界赛事名城、国际美食之都、国际音乐之都、国际会展之都的6个3年行动计划(2018—2020年)。

“三城三都”的目标实现,需要具备终身学习素养、能参与城市发展的新时代市民,作为继续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推进学习型社会建设的重要载体,成都社区教育如何在时代使命和城市发展要求下开启新的征程?再出发,成了这座全球学习型城市的回答。

1 颁布我国首部社区教育地方性法规 构建“15分钟学习圈”

成都自古以来就有“学习之都”的基因:公元前141年,西汉蜀郡太守文翁在成都开学馆、设讲堂,2000多年过去了,“文翁石室”的原校址上依旧书声琅琅、弦歌不辍,为成都“学习型城市”底色增添了极具说服力的厚重一笔。

一座城市的竞争力,归根结底要看市民的学习力、参与力与创造力。这些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取得,都离不开终身学习,而社区教育作为我国终身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长期以来也一直处于相对薄弱的板块,成为全民终身学习的短板。基于对社区教育多年的探索实践与理念深化,成都从体制机制设计、法规政策制定方面对其进行了必要的保障。通过先后出台《成都市社区教育促进条例》《成都市关于加快老年教育发展的实施意见》《成都市学习型城市建设提升行动计划(2019—2022)》等一系列文件,架构起建设学习型城市的制度框架。

2017年2月1日,成都颁布了《成都市社区教育促进条例》(以下简称《条例》),该《条例》成为我国首部社区教育地方性法规。

在《条例》框架下,成都建立起“成都市学习型城市建设与社区教育联席会议制度”,吸纳了27家市级部门作为联席会议成员单位,明确了各成员单位职责,形成了成员单位每年年初报送社区教育资源及教育培训服务清单的工作机制。截至目前,成都市20个区(市)县参照市级架构相应组建了本级联席会议制度。自此,成都市学习型城市建设进入了快速发展期。

2019年1月,成都荣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学习型城市奖,并被委任为全球学习型城市网络(GNLC)“创新创业”主题集群的协调城市,将在2019年至2021年与意大利都灵市一起协调该主题的全球24个国际城市,共同完成创新创业推动学习型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项目。

2009年12月,成都市依托成都广播电视大学成立成都社区大学,明确以成都社区大学为龙头,指导四级社区教育办学体系开展工作。2014年成都市教育部门依托成都社区大学挂牌成立了成都市终身教育促进办公室,整体推动和指导服务全市社区教育工作。2018年成都市社科联依托成都社区大学建设了成都市社会治理与终身教育基地,提升终身教育助力社区发展治理的研究能力,扩大研究成果的推广和应用。

近年来,成都城乡社区教育如火如荼地开展,成为成都建设学习型城市的重要助力。社区教育专项经费保障能力逐步提高,市、县两级专项经费从2017年的3000余万元到现在的5000余万元。同时,建立起以1所市级社区大学为龙头、21个区(市)县级社区教育学院为主体、261所镇街社区教育学校为骨干、3034个村居社区教育工作站为基础、中小学资源向社区开放为辅助的社区教育服务体系,逐步构建起“15分钟学习圈”。

2 打造终身学习品牌项目 500万人次参与社区教育线下学习

“太安逸了,既可以参观传统制茶工艺,欣赏茶艺茶道表演,还能品味特色餐饮。”在成都市蒲江县成佳镇茶文化学习体验基地,前来参加游学活动的市民们不禁赞叹道。这样的游学活动从2013年起,就受到广大成都市民的欢迎。“市民游学”项目,凭借其自身项目优势和精心的项目组织、广泛的覆盖范围、充实的活动内容、丰富的实践形式收获了良好的社会赞誉。

蒲江县的先行先试是项目的萌芽阶段,依托其独有的茶文化,整合各类教育元素吸引广大游学者。在推广阶段,成都市各职能部门积极通过经费支持、项目评比和现场研讨等形式,将参与区县拓展到10余个。当下完善阶段,成都社区大学统一组织和管理,制作游学形象标示,开展专题宣传和新媒体推广,组成专家组到区县进行实地指导。

截至2020年,成都市民游学项目包括天府绿道游学、蒲江茶文化游学、都江堰水文化游学、锦江川剧游学、青羊草堂文化游学、武侯三国文化游学、龙泉驿汽车游学、郫都川菜文化游学、邛崃红色革命游学、温江川派盆景游学等30余条精品游学线路,平均每年接待市民游学近5万人次。

社区活动是中小学生接受校外教育的重要途径,如今,孩子们暑期都能参加“社区雏鹰”公益活动,内容涉及心理健康教育、安全教育、环保教育、科技创作、技能才艺等多个方面。从2016年开展至今,每年参与青少年达100万人次,孩子们在活动中培养了乐学善学、珍爱生命、勇于创新等综合素养。

近年来,成都市还精心打造了“最成都·市民课堂”“生态菜园”“能者为师”“市民自主学习团队”等一批深受市民喜爱的终身学习品牌项目,全市年参与社区教育线下学习的居民达500万人次。

为提升终身教育服务品质,成都市立志打造一支专业化队伍。成都市建立了社区教育管理者、专兼职教师和志愿者师资库,并开展系列专业化培训,2020年完善了社区教育教师职称评审和评优选先的激励机制。自2014年以来,连续5届开展“能者为师——寻找社区好老师”比赛,从多种渠道发掘社会资源,推动市县两级教师队伍增加了5000余人,并将于今年内出台成都市社区教育教师认定试行办法。

3 从“善学”到“善治” 助力社区发展治理

在成都市新津区永商镇,有一座位于田野间的廊桥被远近村民津津乐道:它从简单的避暑场所,变成村民反映问题、村干部予以回应的地方。“廊桥夜话”也开始成为村民参与基层治理的方式。

社区教育的内容不再单纯是唱歌、跳舞等,逐步开始关注与居民生活息息相关的民生问题的处理与解决。这只是成都近年来社区教育服务社区治理体系建设的一个缩影。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加强社区治理体系建设,推动社会治理重心向基层下移,发挥社会组织作用,实现政府治理和社会调节、居民自治良性互动。早在2014年,成都就提出了以“社区善学促进社区善治”发展理念,突出社区教育服务社区发展治理的理想追求。近年来,成都持续挖掘以“善学”促“善治”内涵,通过构建全面系统的政策保障体系,搭建全民共享的学习服务体系,创新多元共治的社区教育载体,探索社区教育服务社区治理的途径。通过创设学习条件、提供经费扶持、开展课程学习、组建指导团队、搭建发展平台等一系列措施,积极培育市民自主学习团队5000余个,增强了市民自我组织、自我服务、自我管理的能力。吸引社区成员因“学”而聚,各尽其才。

当终身学习成为时代趋势,作为全球学习型城市的成都如何立足新起点再出发?

成都在学习型城市3年提升行动计划中明确指出,“到2022年,建成具有成都特色、全国一流、极具世界影响力的学习型城市,助力‘三城三都’建设,促进成都城市包容、繁荣与可持续发展”。3年内,成都将通过学习型区(市)县建设计划、社区教育品质提升计划、市民公共素养修身计划、老年教育融合推进计划、绿道品学系列教育计划、家庭教育普惠推广计划等八大计划,完善体制机制,加强分级保障,确保成都市学习型城市建设迈上新台阶。

在“十三五”收官之际,成都市在推动学习型城市提升行动计划的基础上,正在着手研制终身教育“十四五”规划,为下一步学习型城市建设规划蓝图。今年4月刚成立的东部新区在发布的“新区未来教育规划”中,明确将社区教育写入“三大工程”,提出学习型新区创建行动,吸引更多社会力量参与社区教育公共服务。

如今,成都这座“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正在高质量建设全面体现新发展理念的城市、美丽宜居公园城市,在成都市持续深化学习型城市建设中,构建和完善市民终身教育体系是教育者不竭的追求。“人人皆学、处处能学、时时可学”正成为成都的一种风尚、一种追求、一张名片。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