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大学缘何“一座难求”
时间:2020-09-15 来源:《中国教育报》

2017年5万人次报名,2018年7万人次报名,2019年16万人次报名,仅手机移动端报名通道,2小时就有56万点击量……这是福建老年大学近三年的秋季报名数据。

近年来,随着中国老龄人口的增多和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越来越多老年人不再单纯满足于“老有所养”,而是追求“老有所学”“老有所乐”,但老年大学“一座难求”的现象却将许多老年求学者挡在了门外。在推进全民终身学习的过程中,如何满足“银发族”的学习需求?记者对此进行了调查。

老年大学为何这么“热”

书法、国画、声乐、太极拳、葫芦丝……在福建省福州市老年大学新店分校公众号上打开2020年春季学期的报名表,50个课程班级映入眼帘。今年2月,已经退休一年多的翁叔叔迅速找到楷书(颜体)课程,点击报名。

“去年,我报名了秋季学期的书法课,特别热门。要不是因为正好有人退课,我差点儿报不上。”这一次,翁叔叔有了抢课的经验。

江苏省连云港市的李阿姨就没有那么“幸运”了。“老师说,二胡课早在两个月前就报满了。现在只剩山水画和剪纸了,选哪个啊……”去年,刚退休两年的李阿姨第一次来市老年大学报名,根本没想到老年大学的课还要“抢”。再三犹豫后,她选择了山水画。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19年底我国60周岁及以上人口达到2.54亿,占总人口的18.1%,其中65周岁及以上人口17603万,占总人口的12.6%。中国发展基金会发布报告预测,到2022年左右,中国65岁以上人口将占到总人口的14%,由老龄化社会进入老龄社会。

“老龄化是社会在发展过程中不可避免的现象,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一个国家社会的安定、福利条件的改善以及百姓的健康长寿情况。”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教授吴遵民认为,开展老年教育不仅有益老年人的身心健康,还可以带来人力资源和社会资本的潜在收益。

在我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已经上升为一项重大国家战略。2019年11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国家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中长期规划》,构建老有所学的终身学习体系是一项具体的工作任务。

“促进老年教育的发展是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建设学习型社会的重要举措,是满足老年人多样化学习需求、提升老年人生活品质、促进社会稳定的必然要求。”国家开放大学党委副书记刘臣表示,老年人在衣食住行等基本需求已被满足的基础上,追求健康、社交、自我实现等需求的愿望更加迫切,老年大学正是一个可以为老年人提供相关知识、搭建交流平台、获得自我实现的地方。

在连云港市老年大学,李阿姨“意外”选择的山水画课,却给她带来了不小的成就感。“老师说我很有天赋,要送我去北京进修呢,平时同学也互相鼓励,每次想到去上课我都很开心。”李阿姨入学3个月后就参加了学校举办的画展,现在每天都要练上2个小时。

连云港市老年大学教务主任王燕妮也感受到现在的老年人越来越“时髦”。“这几年,应老年朋友的需求,学校陆续开了电脑、智能手机、摄影、图片处理、视频制作、英语等课程,让他们能紧跟时代。”王燕妮说。

“老年人更希望在现场接受教育,与大家一同交流、学习,在学习的同时可以结交志同道合的朋友。参加老年大学还让老年人退休后不脱离社会,成为融入社会的桥梁和纽带。”福建省政协原副主席、中国老年大学协会副会长、福建老年大学校长杨根生分析,“一座难求”或许会是一个长期性的问题。

老年教育发展“梗”在哪儿

面对日益旺盛的报名需求,福建老年大学的学位数从2018年的7000个增加到2019年的14000个,但是面对16万人次的报名数量,杨根生还是感到了压力。

事实上,“熬夜排队”“秒空”等现象已在多地上演。“最初网上报名系统一开放,很快就有学员打电话来说‘页面一直打转进不去’。”王燕妮介绍,2016年至今,学校每年报名人数都在以10%左右的速度递增,目前已经用上了所有教室,“满负荷运转”。

据业内人士介绍,我国老年大学起步于上世纪80年代。1983年,我国第一所老年大学——“山东老年大学”在济南诞生。据中国老年大学协会统计,截至2018年底,国内共有7.6万余所老年大学和老年学校,建立了“县(市、区)—乡镇(街道)—村(居委会)”三级社区老年教育网络。

2016年10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老年教育发展规划(2016—2020年)》明确提出,到2020年,以各种形式经常性参与教育活动的老年人占老年人口总数的比例达到20%以上。

刘臣表示,若以2019年的老年人口数据进行测算,应该约有5000万老年人能够通过各种方式接受老年教育。但事实上,根据2019年6月的统计数据,目前国内通过各种形式注册并参与学习的老年人仅有1500万人,远远低于规划所要求实现的目标。

在选择入读学校时,翁叔叔很羡慕省老年大学由书画协会专家讲授的书画课,可由于省老年大学的课太难抢,最终他还是选择了离家近的市老年大学分校。李阿姨也表示,不考虑在社区、民办老年教育机构求学,认为市级老年大学才有保障。

“随着人口老龄化进程的加快,老年教育发展不充分不平衡的矛盾日益突出,供给呈现严重不足,存在结构性短缺。”杨根生说。

刘臣分析,老年教育发展至今,归口管理问题一直未能很好解决,应该由谁管、由谁办都不明确。现在全国老年教育机构归属于不同系统,县以上公办老年大学中约70﹪为老干部部门主管,也有教育、民政、老龄办等部门主管。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由于历史原因,政府部门、大型国有企事业单位、高等院校等机构内部较早地产生了群体性的老年学习,有规模、有经费保障的老年教育机构多在本系统的离退休管理部门的管理之下,仅为本单位的离退休人员提供学习机会。

“由于行政管理上存在比较严重的条块分割现象,各老年大学之间不能互通共享,限制了资源发挥更大作用,影响了老年教育办学规模和质量。”刘臣说。

尽管《老年教育发展规划(2016—2020年)》提出了一套老年教育管理体制,但并未明确教育部门在同级部门中的牵头地位。中国传媒大学研究员杨树雨通过对全国27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出台的老年教育管理文件梳理发现,仅福建省建立了老年教育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教育厅;北京等5个省市由教育部门(或牵头)发文,其他多数省市区以政府办的名义发文。

经费投入不足也让老年教育发展“捉襟见肘”,各地不同程度出现了“贴钱办老年教育”的情况。刘臣表示,老年教育是一个非营利性公益事业,目前国家层面的文件多围绕老龄事业的资金投入机制,尚没有全国层面的、明确的、与老年教育相关的经费保障措施。老年大学的办学经费来源有限且比较零散,而且各地对于老年教育收费标准普遍有所限制,导致有些机构怕贴钱索性不办。

由于课酬较低,一些专家、名师为老年人上课的积极性不高。“比如书画类课程,目前我校所有教师中的国家级会员仅1人。就全省而言,发展的不平衡问题仍然存在,基层老年大学在师资上相对不足。”杨根生说。

除了专业的授课教师,老年教育的开展还离不开管理人才,负责组织策划老年教育各类课程和活动。吴遵民坦言,目前国内尚未设置终身教育、社区教育相关专业,现在大部分管理者都是“半路出家”,缺少对老年教育性质的深刻认识。

学校之外如何实现“众人拾柴”

新建一栋建筑面积2.6万平方米的教学楼,是福建老年大学未来两年的扩容计划。教学楼的建成无疑能为更多老年学员提供入学机会,但在杨根生看来,随着老年人口的快速增加,仅仅依靠老年大学自身力量是远远不够的,需要调动更多社会力量参与。

对此,《老年教育发展规划(2016—2020年)》作出了指导:“充分激发市场活力,推进举办主体、资金筹措渠道的多元化,通过政府购买服务、项目合作等多种方式,支持和鼓励各类社会力量通过独资、合资、合作等形式举办或参与老年教育老年大学。”

刘臣分析,引入并调动社会资本与社会力量,将在教学设施的现代化配置、课程的开发和改革创新、教学平台的搭建、服务人才培养、教育硬件设备开发等方面起到较大推动作用,快速提高老年教育产业整体水平、研发老年教育产品,真正激发老年教育相关行业的活力与发展。

在他看来,未来应拓展老年教育与其他产业相融合的深度与广度,探索多元主体的办学模式,推广各具特色的服务模式,落实多主体分担的经费投入机制。“老年教育要从单纯依靠政府投入到政府、市场、社会组织和学习者多主体分担的机制转变。”刘臣说。

吴遵民同样表示,作为终身教育体系中不可缺失的重要组成部分,发展老年教育不是单独重建,而是要进一步整合各类教育资源,形成教育合力,加快构建学校教育、社区教育、互为补充的老年教育格局。比如,充分利用学校设施、师资,在学校放学后开放部分设施场所,为周边社区老年人开展教育活动提供便利。

近年来,福建老年大学在这方面做了不少尝试。杨根生介绍,福建老年大学与福州市光荣院开办医养教校外实践基地,与福州市国德康养中心联合成立医养教国德中心,推动医养教融合。此外,政府引导、支持如文化研究会、老年活动中心、宗祠等民间力量参与老年教育,安排学习场所,配备相关学习资源,初步解决了“有没有”学习点和就近学习的问题。

“希望政府出台相关文件进一步扶持、鼓励企业和其他社会力量开办老年大学,并给予一定的优惠政策倾斜,引导更多的社会力量投入到老年教育公益事业。”杨根生说。

针对现存的师资问题,杨根生表示,除了争取教育主管部门支持,协调高校教师到老年大学支教,还可以从源头考虑,吸引部分专业的高校毕业生从事老年教育,“而在师资相对充裕的课程或门类,可以实行教师考核评价淘汰制度,让一些不合适的人员离开老年教育工作岗位”。

此外,面对当前归口管理不一、老年教育建设不规范的情况,杨根生建议,把老年教育纳入各级政府工作的整体规划,统筹部署,确立领导体制,确保有人管,有人抓。要探索形成各级老年大学人员配备、经费保障与工作业务相适应的机制体制,制定科学完善的管理制度、教学规范和相应的考核评价体系,根据省、市、区县不同层次的实际情况,由主管部门牵头进行分级分类管理。还有必要建立激励机制,评选规范校、示范校,推动更多学校走上规范化办学的轨道。

信息技术如何助力“老有所学”

吉林省长春市退休教师王阿姨3年前也是老年大学的学员,但后来由于要照顾老人,不得不中断了课程。“现在我有空了就在网上看视频学,操作也不难。”王阿姨的朋友圈里有不少她的摄影作品,老年朋友们的点赞让她很开心。

随着互联网在日常生活场景中的普及,线上学习对于老年人来说,已不再陌生。运用信息技术服务老年教育也写进了《老年教育发展规划(2016—2020年)》,其中提出加强数字化学习资源跨区域、跨部门共建共享,开展对现有老年教育课程的数字化改造,开发适合老年人远程学习的数字化资源。

疫情期间,国家开放大学发出了“乐学防疫”联合行动的倡议,号召全国老年开放大学发挥远程教育优势,将课堂送到老年人家中。刘臣介绍,截止到春季学期末,“乐学直播”课堂的观看量已突破10万人次。

“线上课程具有回放功能,非常适合老年人的学习特点。每位学员可以根据自己的学习程度,反复观看没有学会的知识点,有针对性地进行个性化学习。”线上直播教学的成功实践让刘臣坚定了发展线上老年教育的信心。

这两年,福建老年大学也从线上教学中尝到了甜头。作为全国首创的老年教育电视教学平台,至2020年3月初,福建省老年大学教育课程已实现电信、广电和移动三大新媒体电视运营商全覆盖。只要打开电视、手机APP或福建老年大学微信公众号,老年学员就可以直接免费收看民族舞、国画、书法、声乐等最符合大众化需求的课程。

“截至今年6月底,福建老年教育新媒体电视平台累计用户量达56万人,访问量突破612万人次。关注福建老年大学微信公众号的人数,从2019年底的2.3万上升到今年6月突破3万,呈现明显上涨,可以说明疫情期间远程教学备受老年学员的青睐。”杨根生说,线上教学的最大特点是实现了优质资源的共享,让偏远地区的老年朋友也能享受到优秀的师资和课程。

“但是老师没法手把手教学,也不能和同学交流切磋了。”翁叔叔提出了自己对线上教学的担忧。在信息化背景下,如何为老年群体解决学习与情感的双重需求,成为老年教育机构面临的新课题。

“以手机摄影课为例,学员们上午打开手机收看手机户外摄影直播课,下午拍照实践,拍完的照片随手发在课程微信群里展示,增加了互动,很受老年人欢迎。另外,线上课程作业会在课程平台或者学习微信群里进行展示,每个人的作业情况都可以被清晰地看到,学习者之间的点评、老师的逐一点评会促进学员的学习参与,提高学习效果。”刘臣在教学实践中总结了这样的经验。

为了更好地照顾老年人的情感需求,国家开放大学线上课程特地在固定时间播放,加设了主持人的暖场问候、直播中的点名互动和问答环节。“学习的仪式感让远程学习成为一种有陪伴感、有温度感的集体行为,让老人们虽然不能面对面,也可以因为共同喜欢的事情成为网上的好朋友。”刘臣说。

业内人士普遍认为,线上线下相融合的混合教学模式将会是大势所趋。对此,杨根生建议,在未来老年教育发展中要更加注重技术支持,比如在新教学楼的建设上,要前瞻性地提高校园数字化建设整体水平,为线上教学做好准备。另一方面,要根据课程特点,合理划分线上、线下教学重点,科学互补,更好地发挥融合作用。

“要充分利用信息技术的力量,掌握老年人身心特点,把老年大学由单纯的娱乐型、保健型向‘教、学、乐、为’全面发展,真正办成老年人满意的老年教育,让老年人更有获得感、幸福感。”杨根生说。(林焕新 焦以璇)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