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人群学习需求亟待满足
农工党上海市委员会围绕本市的老年教育发展需求开展调研,发现存在以下主要问题:
老年人群学习需求迫切,供需缺口现象凸显。上海作为全国科教文化领先的一线城市,老年人群文化层次高、学习能力强,对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迫切,市区和郊区老年教育都存在较大供需缺口。本市老年教育发展仍以政府投入为主,各类学校、企事业单位和社会组织对老年教育的参与程度不足,缺乏相应的政策引导和激励措施,社会力量参与老年教育的准入与退出机制尚未构建,缺乏有效的资源整合和联动机制,集团化合作模式尚处于起步阶段。
老年教育资源尚不均衡,不能满足发展需求。目前,本市尚无权威机构组织牵头老年教育教材工作,在老年教育课程设计、课件标准化等方面还有待完善与提升。新时代上海老年人群更加注重个性化课程和老年教育的服务品质,目前许多热门课程受制于场地、师资等因素,无法按需开展或扩大,与日益增长的老年人群对教学课程、服务的要求不相匹配,老年教育资源供给质量难以得到有效保证。
老年教育师资力量不足,保障机制有待完善。老年大学属于公益性事业单位,老年教育教师的待遇整体偏低,教师的课时费普遍低于全日制院校,老年大学中教师编制和职称问题尚未有效解决,对教育人才的吸引力不够,导致师资力量不足,部分课程因缺乏师资而无法开展。老年大学的师资队伍结构不合理,教师的老龄化现象普遍,专职教师来源途径是由教育系统委派中小学教师担任,绝大多数的老年大学聘请外校在职教师或退休教师兼职,教师流动性大,素质参差不齐。老年学校之间业务比较独立,在优质教师、课件资源等方面的交流共享缺少常态化的合作机制。
老年教育宣传需求多样,模式有待丰富优化。老年人群由于信息来源有限,获取信息方式较为传统单一,难以更好地利用互联网信息渠道,获取所需的老年教育信息;在开展老年教育的社会宣传、信息发布方式等方面,需要兼顾各类老年人群的实际需求。
各方参与保障老年教育事业
加强统筹协调引导社会参与,保障老年教育社会需求。积极推进社区老年学校和居委学习点建设,重点对社区老年教育做好资源保障,办好社区里的学堂,建议将社区老年教育场所的建设发展,纳入政府部门的总体规划和统筹协调,持续推进“大众化、普惠性、家门口”的社区学校和居委学习点建设;鼓励多元化社会组织参与老年教育事业,通过激励机制和政策引导,逐步完善社会资源参与社区老年教育的运行管理机制,支持各类教育专业机构、志愿者组织等通过项目合作和劳务购买的方式参与老年教育;发挥和推进区域老年大学联盟共享机制,做大做响老年大学联盟品牌效应,扩大联盟资源的经验示范推广,探索老年教育集团化合作模式,更好地保障老年教育的社会需求。
提升服务内涵创新教育模式,服务老年教育发展需求。加快推进老年教育的课程体系设计,充分考虑适需性课程和引导性课程相结合,充分考虑到老年人群的特殊性,针对不同老年群体设置指导性课程要求,以起到引导和引领作用;统筹规划教学内容多元化供给,课程内容应贴近老年人群的生活和需求,充分考虑课程数量、内容的合理配置,做好相关教学人才、教学资源精细化规划和储备;创新教育服务模式突破资源瓶颈,充分发挥老年学习团队引领、示范作用,推广建设老年学习团队,开展老年教育工作室、名师工作室等活动,充分利用“互联网+”优势,突破资源瓶颈的限制,提升老年教育服务外延和内涵。
完善老年教育师资保障机制,确保老年教育人才需求。加快老年教育专业化队伍的制度保障,突破专职教师仅限于教育系统内部输送的制度不足,吸纳社会及高校专业优秀人才,加快建立区域内“老年教育师资库”,搭建学习交流资源的共享平台;完善老年教育教师队伍的待遇职称标准,尽快推进完善老年教育事业人员的教师资格认定制度和待遇标准,为老年大学教育专业队伍的健康发展提供保障;加强老年教育多元化师资队伍的支撑,积极推进落实“以老养老”的积极老龄化教育新模式,推动老年教育志愿者队伍建设,鼓励老年教育学员通过“师生转化”发挥余热,发掘老年教育师资力量的新动力。
优化老年教育宣传模式,助力老年教育事业健康发展。加强老年教育展示与宣传力度,充分利用网络、微信等新媒体,兼顾报刊、宣传手册等传统媒体,满足老年人群获取信息的多层次、多样化需求,加强信息的可及性和接受度;突出老年教育宣传的亮点和品牌,提升全社会对老年教育的认知度、认可度,让全社会认识到老年教育在丰富老年人精神文化生活、增进老年人身心健康、帮助老年人融入社会的重要作用,将老年教育的健康发展融入社会发展之中,为谱写新时代中国梦的绚丽篇章增添动力。(许剑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