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地摊经济”是一个热门词汇。各地关于“地摊经济”的政策与举措相继出台,各类媒体关于“地摊经济”的报道与评论也瞬间火爆。由于“地摊经济”触及民生和社会的末端神经,因而引发了全民的讨论:如果让你去摆地摊,你能有什么绝活?也有人自嘲:“摆地摊可是个‘技术活’,不是人人都能胜任和成功的。”摆地摊的“技术”,不仅体现在货品采购、摊位选址和布置等显性层面,更体现在货品定价、营销方式、顾客招揽等隐性层面,两者相得益彰,缺一不可。
前几日,笔者所在学院召开选修课开设与校本教材开发研讨会议。面对琳琅满目的选修课和五花八门的校本教材初稿,笔者突然意识到,这不也是一种“地摊经济”吗?看着参会教师自信满满地推介自己的选修课程,笔者认为他们已经拥有了“摆地摊”的能力。
毫无疑问,这里所说的“摆地摊”,不是要职校教师去卖商品,而是引导其充分发挥自己的特长,开发和开设若干接地气的选修课程,使学生的学习由“被灌输”变为“自主选课”,由“满堂灌”变为“做中学”“玩中学”,由“营养单一”变为“多品种搭配”,由“固守专业”变为“跨界学习”。
笔者认为,根据“摆地摊”的“技术”要求,职业院校应重视培养职校教师“摆地摊”的能力。
首先,职校要有客户理念和市场意识。“摆地摊”的商人都明白客户是上帝,只有赢得客户才能获得利润。然而长期以来,学生却一直是被管理的对象。学生必须完成指定的学习任务,因而绝大部分教师习惯于按照人才培养方案和教学大纲的要求,按部就班地备课、上课、考试。这就不可避免地造成部分学生不爱学习,而那些爱学习的学生也无法选择自己喜欢的学习内容。在未来的终身学习时代,学生将成为学校的“客户”,其学习的自主性更大,目的性更明确。学校和教师的服务意识、市场意识必须同步跟上。
其次,教师要有“斜杠”意识和跨界思维。摆地摊不同于开专卖店,相比后者,前者更需要通过琳琅满目的货品招揽顾客,进而获得丰厚的利润。未来的教师将由管理者变身为服务者,由课程的执行者变为推销者,角色的变更,势必要引发观念的更新。为了吸引更多学生听课,获得学生点赞,教师要重视终身学习、跨界学习,实现一专多能,赢得学生的喜爱。学校可以引导教师充分发挥自己的特长和爱好,尝试开发独具特色的校本选修课程,既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学习选择,也为自己的跨界成长创造实践机会。
第三,教师要有创新教学方式的意识。“地摊”要盈利,离不开摊主的“吆喝”。学习效果的提升同样离不开教的技巧和学的策略。编写校本教材,不仅内容要丰富多彩,呈现形式也要符合学生需求,尤其是蕴含其中的教育教学方法要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和职业教育的教学规律,要与学生的兴趣导向和职业发展需求相吻合。对于职业教育而言,项目化教学、任务驱动式教学被公认为行之有效的学习方法,而理论与实践脱节的单向灌输则会导致事倍功半、劳而无功。(王寿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