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一场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给全世界带来了巨大的冲击,社会各行各业都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困境与挑战。但危机中也孕育着无限可能,这场疫情“大考”加速了技术淘汰和企业的转型升级,新技术、新职业、新岗位不断涌现……
面对契机,和经济社会休戚相关的职业教育如何置身于产业振兴、技术创新、人才供应的价值链体系中,实现和产业经济的深度融合?近日,一场由浙江省中华职业教育社主办的以“疫情给产教融合带来的机遇与挑战”为主题的职教沙龙,聚焦的正是这一话题。
职业教育≠职业学校教育
疫情让校企重新认识产教融合
受此次疫情影响,很多企业都在复工复产初期出现了一定程度的“用工荒”。在这个特殊时期,省教育厅及时印发《关于做好职业院校学生顶岗实习支持企业复工复产的通知》,有序启动职业院校学生实习尤其是毕业班学生顶岗实习计划。一时间,成千上万名职校生站了出来,积极投入复工复产的大潮之中,极大地缓解了企业用工短缺的问题。
杭州第一技师学院院长杨国强对此深有体会:“2月22日,学校首批130余名学生被派往30多家校企合作企业;3月15日,全部学生集结到位……校企双方抱团取暖、并肩作战,深刻印证了职业院校走产教融合之路的必要性,也让企业看到了校企合作在关键时刻的作用。”
“疫情提供了一个对产教融合再思考的契机。”这是主题沙龙中与会嘉宾共同的感受。省职教社副主任、省人力社保厅原副厅长仉贻泓说道:“产教融合提了很多年,但职业教育人才供给侧和产业需求侧始终存在‘两张皮’现象。企业不了解自己核心岗位需要具备的核心技能,无法向学校提出具体的人才需求;学校培养的是通用型人才,无法适应企业的现实需要。疫情期间复工复产的考验,凸显了技术技能型人才的重要性,使企业明晰了核心岗位对人才的需求,也让职业院校意识到,在企业主体作用没有凸显的时候,学校更要主动出击。”
正是基于这样的思考,浙江金融职业学院在办学场地受限的情况下,依然将实训大楼整整一层用作浙商银行的实训基地。“只有将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业务流程对接,实训场景与工作环境对接,把培养人才的规格与企业需求相结合,才能助力学生更好地就业。”浙江金融职业学院副院长郭福春如是说。
“职业教育不等于职业学校教育,多元办学、企业办学是职业教育的必然趋势,要站在国家大战略、大背景下审视产教融合,以更开阔的视野,促进多元主体参与,促进教育链、人才链、产业链、创新链之间的有机融合。”温州科技职业学院学报编辑部主任沈佩琼抛出了自己的观点。
诚如省职教社常务副主任王利月所言:“在全球科技竞争与中美经贸摩擦的大背景下,产教融合不断被赋予新的内涵与使命,要着眼于国际国内双循环格局构建,紧贴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转型升级需求,推动产教深度融合。”
产教融合出现冷热两极
构建校企共赢的利益机制是关键
2015年以来,国家一系列纲领性文件陆续出台,期望通过持续深入推进产教融合改革,解决科技革命、产业变革、教育系统之间的结构性失衡问题。然而,这条路并非一帆风顺,校企合作处于“一头冷、一头热”的深水区。“合作不稳定、难持续、浅层次、难深入”是校企双方在产教融合中普遍遭遇的瓶颈。
绍兴市职成教研究会副会长钱金星分析了其中原因:“校企双方目标、诉求不同,企业是用人主体,以盈利为目的,学校是育人主体,以人才培养为目标。没有充分考虑企业主体地位和利益诉求,是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积极性不高的重要原因。”
疫情期间,企业出现“用工荒”,仅仅是在复工复产初期所遭遇的短暂困境,通过顶岗实习支持企业复工复产只是权宜之计,在疫情防控常态化的背景下,产教融合如何走向深入?沙龙中,与会嘉宾陷入了沉思。
“只有构建双方互利共赢的统筹协调机制,产教融合才能深化。”王利月说道,“产教融合不仅仅是职业院校和企业两家的事,政府的统筹尤为重要,政府部门应加强制度供给,深化政策落实。”
沈佩琼的观点和王利月不谋而合:“当前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是推动产教融合从发展理念向制度层面落地。”她认为,产教融合是跨界的综合性工作,政府、行业、企业、学校等都是利益相关者,他们在产教融合的过程中扮演着不同的角色,有着各自的诉求,相关利益群体要走得更远,需要平衡并满足多元主体的利益诉求,搭建产教融合服务平台、建立长效补偿机制。
而在杨国强看来,对职业院校而言,产业是职业教育创新发展的重要依托和沃土,离开产业,职业教育就是无米之炊;对企业而言,职业教育是培养技术技能人才的主阵地,是支撑产业发展的人才源泉。落实到技术技能人才培养上,就要更注重产教的协同性、契合性,形成更紧密的供给联动机制。
人才缺口助推校企融合
产教融合要从开放办学走向共建生态
突如其来的疫情“大考”使得旅游行业突然踩下“刹车”,各大直播平台推出的“云上旅游”风起云涌,复合型导游人才的培养迫在眉睫。
根据《2018中国民政统计年鉴》统计,截至2018年年底,全国失能、半失能老人约有4063万,仅有千分之一的老年照护需求得到满足,相关专业人才极度紧缺。
这是沙龙中,杭州市职教社秘书长张灵仙抛出的两个现象。
“在此次抗‘疫’行动中,我们看到了红外体温检测、在线诊疗、医护机器人等科技产品的广泛使用与支持。疫情是加速技术淘汰和技术升级的动因,如何紧跟新技术尤其是智能技术的发展,促进技术技能的高度融合,是职业院校人才培养面临的一道大考题,这就要求产教双方的各种资源互相转化、互相支撑,形成一个良性互动的全新生态体系。”浙江工业大学中国职业教育发展与评价研究院执行院长陈衍一语中的。
“此次疫情带给我的体感特别强。”亚厦集团副总裁张旻深有感触地说道,“疫情之下,企业经营方式、经济发展模式都发生了深刻改变,职业教育与行业企业之间的关系变得更为紧密,产教融合成为产业转型升级和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提升的双向需要。”
就在今年5月,由亚厦集团和杭州职成教研究室联合发起的杭州市建筑装饰产教融合联盟正式成立。“作为全国建筑装饰行业龙头企业,亚厦集团8年投资12个亿研发装配式内装全产业链。我们希望借助联盟重新调整产业链、创新链、人才链、教育链,使他们融合到创新生态系统中,强化共同意识,推进共同行动。”张旻说。
杭州市职成教研究室副主任洪彬彬同时指出,新的消费需求给职业教育带来新的机遇,职业院校也要敏锐捕捉相关行业、产业的发展变化。针对新技术催生的职业、岗位、技能变化,调整传统专业的人才培养定位,助力企业转型升级。(胡梦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