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教育离不开教学实训设备,就像鱼儿离不开水。
追随《中国制造2025》的指引方向,广东三向智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一直奔跑在技能强国的路上;立足于产业报国,广东三向智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又一直锁定打造智能制造强企的既定目标。
在苏州农业职业技术学院看来,接续推进脱贫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助战乡村转型,助力乡邻致富,助推人才振兴,需要扎扎实实地从“头”做起……
当好扶贫的“犁头”
2019年,苏州农业职业技术学院现代农业教研室主任、农学博士王镇,被选派至市区两级经济薄弱村东山镇新潦村担任“第一书记”。到任后,他迅即扑下身子搞调研,系统分析村里特色产业莼菜种植的发展困境,提出了“基地+农户”融合种植机制、“农旅文”三元一体发展格局建设等一揽子专业化建议,并在学院的大力支持下,以重点扶贫项目“莼菜基地”建设为重点,协助村两委构建了“观莼、品茗、赏荷、品果”农业综合体,有力推动一、二、三产融合发展。
王镇还充分借助学校东山校区的资源优势,与9名博士教师携手组建“驻村博士工作站”,有力确保技术支撑常态化。在果树博士王鹏凯指导下,村里绿色化生产的枇杷“产、质、价”齐升;在蔬菜学博士李慧敏指导下,传统鱼塘顺利“退养改种”,保护了生态又扩大了莼菜产业规模……
2019年底,在苏农院科技“犁头”帮助下,新潦村成功犁掉“经济薄弱村”的帽子,并“犁出”了乡村振兴的胜利前景。
掘开致富的“源头”
5月,正是草莓上市时节,苏州果农俞群康看着大棚里红艳艳的草莓,开心地说:“幸亏有园区,生产一点儿没耽误,选种、育苗的品质更是呱呱叫。”
俞群康说的“园区”,是有着“智能数字植物工厂”之称的苏州农职院相城科技园育苗基地,也是学校产教融合发展的产物。
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育苗基地充分发挥“无人化智能生产”的科技优势,为保障地区农业生产作出了积极贡献。此外,为帮助农民抓好春耕生产,学校一手抓线上,在线传授农技知识、推送政策信息、协助进行补贴申报;一手抓线下,帮助农户做好“绿色防控”,受到广泛赞誉。
与育苗基地“现代化”致富源头形成呼应的,是学校在“创新与传承的辩证统一”中开掘的“传统味”致富源头。
学校“茶艺与茶叶营销”专业与国家非遗“洞庭山碧螺春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严介龙大师,携手打造“校企合作+大师工作室”,运用“现代师徒制”让“古法碧螺春”在新时代绽放出更加浓郁悠久的茶香。疫情防控期间,4个学生参与企业复工复产,运维3家天猫网店,截至4月底营业额达800余万元。
飞上就业的“枝头”
“就业工作,一是要练在平时,做好就业导向和就业能力培养;二是要应在急时,因时因势给予学生心理指导与就业帮扶。”苏州农业职业技术学院党委书记李振陆说。
面对新冠疫情及多重因素的叠加影响,苏州农业职业技术学院凝心聚力,亮出“四大法宝”,鼓荡风力,托举毕业生飞上就业的“枝头”。
学校与苏州太仓市等地政府部门合作,开设“定向委培班”,以“校地联动、教产衔接、开放共享、终身学习”为路径,着力培养“爱农业、懂技术、善经营”的技术技能人才和新型职业农民。今年,预计有50名委培生在所属村镇、农业企业的生产、经营、管理等岗位发挥骨干作用,180名新生入学。
学校坚持“教赛研一体化”推进课程改革,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系统化建设课程、资源、赛项,“理实结合”提升就业竞争力。
在拓展就业渠道上,学校除了常规的校园春季网络招聘会,还计划举办江苏省现代农业专场招聘会等两场大型招聘会。
针对疫情阻隔可能给毕业生带来的焦虑情绪,学校全面推行毕业生就业周报摸底调查,稳定毕业生求职心态、为毕业生提供精准帮扶;并精心策划“春风送暖‘云’上护航”线上就业指导系列讲座,全方位、全覆盖为毕业生提供职业生涯辅导。
凭风借力,一只只羽翼渐丰的鸟儿从苏州农业职业技术学院里振翅高飞,融入新时代乡村振兴的宏大征程。(吴春花 肖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