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社区教育资源包括社区内一切自然物质资源和人为的社会文化制度,是发展社区教育的重要载体。社区教育中资源建设是搞好社区教育最基础的前提条件,其共享程度反映了该区域社区教育的综合实力。作者根据多年从事社区教育工作的经验和体会,结合十堰社区教育的现状和未来社区教育发展趋势,以顺应5G移动通信技术和信息化、网络化、互联化趋势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按其表现形式将社区教育资源分为实体、网络和人本资源三大类。并以此为基础,构建以电子、音视频等能够在网络平台线上呈现和快速传播的资源建设为重点,以实现社区资源移动化、便捷化、快速化、低廉化的浏览、传输、下载和全方位共享为基础,建设“人人时时处处事事”线上线下学习与下载共享的社区教育资源平台为目标,满足并惠及十堰350万市民需求和十堰经济发展相匹配的社区教育资源共享模式,提出了自己的思考和观点。
关键词:十堰市;社区教育;资源建设;共享模式;研究
社区教育是社会发展和时代变革的产物,是以社区为单位运用科技、教育、文化、人文等各类资源,依据居民需求开展的相关教育活动,构建社区安定祥和、文明幸福、团结互助、邻里和谐、和合共融的社区氛围。社区教育资源是社区教育的重要载体,是搞好社区教育的基础性工作。如何解决资源建设中从无到有、从少到多、从散到全的问题?如何借力互联网平台和第五代移动通信技术,让电子、音频、视频等线上社区教育资快速浏览、传输、下载和共享?正是本文研究探讨的重点。十堰作为湖北省社区教育的先行者,如何发挥优势,做好十堰社区教育资源的建设与共享?笔者以为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找准当前社区教育资源建设与共享问题焦点
十堰电大向开放大学转型过程中以社区教育为突破口,探索形成了“社区大学-社区学院-社区学校-社区学习中心”四级社区教育组织架构;尤其是在社区教育资源建设与共享方面已经走在了湖北省各市州前列,但仍然存在诸多问题。
一是缺乏开放性。十堰各社区内无论是国家建设的还是私人建设的各类学校、博物馆、基地等现有资源都可以作为社区教育资源来使用,但这些资源没有合理的方式对全体社区成员开放共享,没有发挥辐射效益。
二是缺乏兼容性。目前资源传播依然依靠面对面的纸质传播,无法适应互联网时代达到快捷化、碎片化等要求。
三是缺乏丰富性。社区成员性别不同、年龄段跨度大,所需要的教育资源数目庞大,现实中却捉襟见肘。
四是缺乏系统性。社区教育资源是社区教育的重要载体,但目前没有专门部门负责研究推进该项工作,缺乏领导、制度和财力保障;亟待划分时间段、制定任务图后进行系统性的研究与建设。
五是分类不严谨。有的按照时间顺序,分为传统媒体与现代媒体的分类法;有的按照传播方式,分为纸质、电子的分类法;还有的围绕社区教育关注的热点进行分类,囊括卫生保健、家庭教育、艺术欣赏、生活休闲、家庭理财、科学生活、公共安全……给人一种剪不断理还乱的感觉,自然给平台的使用带来了不必要麻烦。如《教育部等九部门关于进一步推进社区教育发展的意见》(教职成〔2016〕4号)将其分为“学校、社区和社会资源”,这样分类非常科学,也便于自上至下统筹管理;但学校资源归口于教育系统、社区资源归口于最基础的社区或居委会、社会资源包罗万象囊括了各个行业……
二、制订切实可行的社区教育资源建设共享方案
(一)指导思想
坚持党的教育方针和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立足市情、遵循教育规律办人民满意的社区教育,认真贯彻《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和《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精神,构建服务十堰终身学习体系,强化十堰的职业学校、高等院校向继续教育与社会培训服务延伸,扩大社区教育资源供给,加快城区老年大学和乡村敬老院建设与服务,营造全民学习氛围。
(二)基本原则
1、以人为本、服务社区。资源建设要从十堰社区实际出发,以“好用的平台、适合的资源、简单的模式”不断满足社区居民的社会需求、提高居民生活质量和文明程度,把服务社区居民作为社区教育资源建设的根本出发点和归宿。
2、面向社区、资源共建。组织调动社区内机关、团体、部队、企事业单位,共建、共有和共享社区教育资源。让喜闻乐见的1.0版活动型社区教育模式随处可见,让丰富多彩的2.0版课程型资源模式遍地开花,让耳濡目染的3.0版素质型共享模式拓展成为常态;既有阳春白雪式的高端大气上档次,也有下里巴人型的低调简约有内涵。
3、立足网络、发挥优势。从实际出发,立足十堰地方特色,突出十堰高校及科研院所多、系统强、资源优、基础好、人才广、平台多和课程丰富等优势服务于社区教育。打好“养老学习圈”“女性教育圈”和“家庭亲情和教子有方”三大学习圈,提高服务重点人群能力。
4、借助“5G”,服务线上。随着网络信息时代的快速发展,第五代移动通信技术5G即将全面普及。如何借力互联网平台和第五代移动通信技术高速度、泛在网、低能耗、低时延、万物互联和重构安全等特点,确保线上社区教育资源在浏览、传输、下载时顺应网络移动化、使用便捷化、传输快速化、使用低廉化趋势。
(三)保障机制
1、组织领导。建议由市委领导挂帅,市教育局牵头,市文明与“五城”联创办、市人社民政文体旅广电老干局等部门组建十堰市社区教育领导小组,负责统筹推进全市社区教育及资源建设与共享工作。
2、工作机制。一是定期开展社区教育资源建设领导小组会议。二是出台相关制度文件。三是定期调查研究。四是积极开展对外合作与交流。五是定期对社区教育资源建设与共享情况督查评估。
3、经费保障。一是政府统筹全市社区教育经费开支,通过购买、项目外包及委托管理等形式吸引调研课题行业与专业性社会组织、社区组织和民办社会工作服务机构参与社区教育。二是政府按人头划拨经费到十堰社区教育指导中心,考核评估验收年初分解的项目任务后将即定经费分解到县级指导中心或社区教育学院,再逐步落实到最基层。三是引进高品质的企业参与,注入“鲶鱼效应”。四是鼓励企业家、成功人士或组织捐助社区教育或举办社区教育机构,并依法享受税收减免、政府采购导向等各种优惠政策。【1】
三、不断探索完善十堰社区教育资源建设的方式
(一)精准分类,统筹推进
结合十堰社区资源现状,现将社区教育资源分为实体、网络和人本资源三类。
1、实体资源。
一是以纸质为主的图书馆和阅览室等借阅纸质资源,包括各类各级学校(包括从幼儿园、中小学、中职、高职高专、普通高校)、各种单位(包括各个行业系统和单位)的图书馆和阅览室,还包括各个社区及房产小区的图书馆和阅览室。这些社区教育资源均应充分发挥行业系统、师资力量、科研实力、课程开发、场地设施、设备设施等方面的优势,在不影响正常职能的情况下为开展社区教育提供服务。
二是以实物、图片为主的博物馆、美术馆、文化馆等馆藏资源。包括市、县、区、乡镇甚至私人博物馆,比如竹山县官渡镇曾和林开办的“秦巴民俗博物馆”等。
三是以实物、图片呈现为主的各种教育基地,包括红色教育基地、警示消防教育基地、各类观摩学习实践基地(文化馆、活动中心、户外拓展)等。该类资源应与时俱进,及时掌握居民需求,通过定期举办讲座、展览展示、科普教育、流转交流等方式开展社区教育活动,发挥特色资源效果。
2、网络资源。主要是音频、视频、电子文档等可呈现于网络及网站平台的各类资源:
一是已建资源,重在延续以传统方式服务社区,同时有备份、继续创新性的发挥作用,并逐步开发成满足线上共享的资源。
二是在建资源,要顺应新形势、利用新技术、贴近新需求,以高标准顺应时代发展潮流和使用者的要求建好新资源。
三是待建资源,重在对现有纸质、实体及图片等实物资源转化成为立体化、多角度、更清晰、音质好、传输快等特征;并连同挖掘开发的新资源制作成为一步到位的精品网上资源;促其精品化、唯一性和不可替代并避免重复或闲置。总之,无论是已建还是在建或者待建的各类社区教育资源,均能够满足在网络平台方便呈现、快速传播和共享。
3、人本资源。顾名思义就是以人为本的资源,包括综合能力、行业经验、人脉资源、专业才能、资质声望、创新思维、诚信品德、个人魅力、知识结构、特殊技能等各种各样类似无形资产的智能化、知识化、技能化、经验化智库资源。通俗讲就是各类学者、专家、教授、手艺传承人、正能量的网红达人、志愿者等有一技之长且热心奉献者共同组成的人文资源。面向社区全体居民开展全方位教育,对师资的要求很高、涉及层面较广、师资需求量很大;要通过遴选推荐专职教师、行业精英、行家里手、业务骨干成为兼职教师和志愿者,要引导社区各类人才积极参与。还要根据形势和任务需要,适时聘请国内外相关社区教育专家学者开展教学活动,不断提升社区教育品质和办学实力。
(1)学校师资。发挥十堰市学校和专职教师多的优势(仅城区方圆百里就有五所高校、三十多所中等职业学校、三所省级重点高中、几百所中小学和幼儿园),打造一支素质精良、结构合理、专兼结合、相对稳定、充满生机与活力的专职教师队伍。发挥在岗教师富有专业知识和工作经验、熟悉和了解情民意、容易适应社区教育等特点与优势,快速转型为“召之即来、来之能讲”的社区教育工作者。
(2)兼职专家。在现行人事编制制度下,充分利用十堰各行各业系统在职师资资源和外聘兼职教师、志愿者。
一是行政事业单位及企业在职专家里手和各类退休师资,聘其为社会兼职教师服务社区。
二是十堰教育卫生等系统大批离退休人员中专业领域广泛、人数可观的“老有所长、老有所为”兼职教师,他们可以应聘或者聘请他们为社区教育的兼职教师。
三是不求所在但求所用的外地专家学者。
(3)行家里手。
一是主管技术技能培训的就业局师资,我市下岗再就业和失地农民就业培训一直由其负责,练就了一支技术含量高、针对性强、专业精湛的项目培训教师队伍。可继续依靠并发挥他们定期为下岗职工和失地农民、进城务工人员进行各种专门技术、技能培训。
二是市内科研院所的专家学者,十堰市拥有农科院、地方戏曲、道家文化等各类研究院所,可聘请这些单位的学者、专家为社区居民授课,打通资源共享渠道。
三是社区居民中的能工巧匠、一技之长、学有所专的人,让能者为师、要不拘一格选人才,灵活聘用诸如会编织技术、剪纸插花、手法绘画、吹拉弹唱、种花养草、养宠遛鸟以及各种民间技艺和非遗传承人来社区授课,向居民传授自己的绝活。
(4)志愿人士。主要指十堰市各类志愿团体及志愿者。截至2018年上半年全市注册志愿服务队1361支、志愿服务项目2558个、注册志愿者48.14万人,他们专业各异、各有特长,遍布十堰的各行各业、各个角落,比普通居民更容易融入社区。还有大批在校大学生;热心公益的在职和退休人员,成为一支支庞大的社区教育志愿者队伍。
(5)社区干部。主要是街办、居委会干部和数以千计的高素质网格员(几乎全部是从本科毕业生中招考的),这些科室负责人在社区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条件,实质上他们一直就在对辖区内的工作人员和骨干分子进行业务培训,做的就是社区教育工作。这些居委会的干部在社区大学(学院)培训后即可在各社区或小区学习点开课,通过学习培训掌握了某些方面的知识,完全能成为活学活用的社区居民教师。【2】
(二)多措并举,优势互补
社区教育资源建设要调动各方面的能动性,将自建、共建和外购协调起来,让建设的各类资源有人气、有市场、有生命力。
1、自建方式。
一是成立“十堰社区大学”,制定相应的政策、制度与经费支持,督促、指导、评价、验收各县市区“社区教育指导中心”挂牌及引导社区自主开展工作;通过自上而下成系统的各级社区教育管理机构,统筹资源建设任务,内容选择、表现形式上有明确的导向性与针对性。发挥各级、各自范围主动权,既有分工又有协助的挖掘(只言片语的、传说待考证的)、整理(残缺不全的、不够完善完整的)、编辑(提炼、成文成书、成集成册)、提升(要回归原貌的复古、也要融入时代与现代化元素)、包装(出书立传、视频录制、出版发行、顺应学习阅读与使用便捷化趋势),完成各县、乡镇甚至各个村落的特色地域及风土民俗文化。
二是成立远程教育学习中心,整合市、区县行业成人教育资源,建成学历教育、职业培训、品鉴文化生活的现代远程教育。在经验共享的基础上发挥各自优势,让专业人和机构干专业的事情。可把电大40年建立的“四级办学组织管理体系、10大学科、580多个专业几千种文字与音像教材”等作为社区教育课程资源建设的基础。更要自主开发出适用本地区的网络课程,如公民意识、道德修养、音乐舞蹈、健康保健、心理卫生、疾病防治、体育强身、家政服务、家电常识、家庭教育、国画书法、家庭理财等方面课程教材、培训计划、活动方案及音视频资源等。
三是成立决策咨询中心,解决目标任务、发展思路、应对策略,研究有什么理论、实践或者政策能够在和谐社区建设中发挥作用。如十堰三张名片“仙山秀水汽车城(武当山-道教文化、武术、养生、道药、药膳、道家思想;丹江口水库-汉水、水电及移民文化与奉献精神;车城十堰-三线文化、汽车工业、中国制造、中国智造、中国创造)”,既要以协会、企业和行业所在地域为主强力执行,也需要相关领域及分布地的参与促成。
2、共建方式。主动联姻实体课程及资源归属机构合作建设,形成网络学习资源。
一是教学辅助与补充,以协议的方式规范资源建设全过程,以双方共同投入与共享成果的方式,直接选择居民欢迎的课堂类教学、讲座及活动进行开发与建设,获得用户喜闻乐见的网上学习资源。
二是资源推广及利用,由其他系统或机构负责提供相关资料,社区教育管理机构承担全部或部分建设任务,以实物资源为主题,宣传、推广网上学习资源建设。
三是动员用户参与建设,可根据社会热点、区域重点或采取居民问卷调查等方式获取相关信息,选择合适的主题与内容,按照“使用者也是建设者、谁受益谁出力”等理念,由社区教育管理机构搭建平台,通过宣传、激励方式把用户吸引到自主建设资源中,让所得到的网络学习资源更广泛、多样与实用。
3、外购方式。由专业公司承担资源建设任务,社区教育管理机构出资获取网络学习资源。
一是直接采购,即广泛听取居民代表及专业人士意见后对资源内容进行筛选,由社区教育管理机构出资直接向专业公司批量购置现成的网络学习资源,迅速形成规模效应。
二是定向开发,即由社区教育管理机构确定主题及内容后委托建设,向专业公司订制网络学习资源,让所获资源更具针对性。
四、逐步形成十堰社区教育资源的共建共享模式
社区教育资源建设的核心是共享即有和外地资源的基础上,打造具有十堰特色、时代特征、横向沟通、纵向衔接的“从学前教育到老年教育、从学校教育到社区教育、从学历教育到非学历教育、从素质教育到技能培训、从城市市民教育到乡村农民教育”,构建“全员、全程、全域、全面”的开放式终身教育体系,搭建起“人人乐学、时时能学、处处可学、事事有学”的终身学习公共资源平台, 实现“学习意识普遍化、学习行为终身化、学习体系社会化、学习形式科学化”目标,把十堰市建设成全国社区教育示范区和全国学习型城市。
(一)宏观共享模式
由其他机构承担资源建设任务,社区教育管理机构免费或象征性收费的方式获取网络学习资源;按共享模式成因划分为两种:
一是行政指令性,将科、教、文、卫、体、妇联、卫健等相关委办局拥有的、大量针对各类人群的网络学习资源,通过市委市政府协调、沟通和指令,以合作共享的方式加以利用,使这部分资源产生更大的社会价值;提高图书馆、科技馆、文化馆、博物馆和体育场馆等各类公共设施向社区居民的开放水平,让一个场所实现多种功能,促进实体资源效益最大化。
二是非行政指令性,即由市、县、乡镇三级社区教育官方管理机构、民间各类组织自发或共同参与,以“网络学习资源共享联盟”运作模式为各地社区教育机构建立起相应的联盟契约形式,实现网络学习资源合作开发与共享服务,促进社区教育信息化、科学化、可持续长远发展。
(二)微观共享模式
1、纸质资源的共享。主要以所在地为中心,辐射周边;方便借阅与归还;鼓励个人资源参与流动共享。
一是国有公益完全性开放的图书馆共享,市、区图书馆和乡镇文化站的借阅等功能自不必说,关键是要方便归还与流转,让居民借阅方便、归还容易,像深圳市图书借阅或共享单车那样随时借、就近还,无差错的物归原主。
二是对国有公益针对性开放的图书馆共享,如各级学校尤其是中职、高职高专和大学的图书馆以及行业图书馆资源,不仅全方位对外开放,关键是电子阅览室和一些专业的展厅也尽可能的对外开放。
三是私有图书馆及个体商业书店共享,像对待事业单位的新华书店一样补偿经费促其建成公共阅读场所,成为新书、新版书第一读者集聚地和工具书、时令书籍销售地。四是研究科学的共享与管理办法,鼓励市民义务捐献或参与流动借阅图书,解决大量私人藏书闲置堆放共享无门以及担心正常损毁后补偿问题;让国内一般发行的图书直接进到各级图书馆或网络,个人只需定制购买精装珍藏版即可。五是新闻出版局负责发布省市两级电子版书,确保全国唯一和共享性;让网络读者方便检索、即搜即可网阅和下载。各区域图书馆发布本馆图书信息,将馆藏孤本善本变成数码图片和电子音视频,辖区居民通过网络及搜索功能,让纸质读者轻松知晓距离最近、最便捷、最契合需求的图书资源。
2、实体实物的共享。主要以日常接待游客在开馆时间参观浏览,做好临时与流动交流展厅并向电子化、网络化和全景视频等高科技制作迈进。
一是各类博物馆、展览馆等尽快将各类馆藏资源逐步对外免费开放,在保护现有的基础上挖掘、搜集地域风土人情等特色资源以及新发现的各类考古及发现。
二是编撰的本馆及馆藏图书资料售卖或馈赠,同时将其开发成为网络可传播、可实地或远程多维度身临其境的观摩体验的高科技资源(如VR视频);最大可能的避免因流动参展导致的磨损、毁坏几率。鼓励民间艺人、非遗传承人、收藏大家将个人作品、收藏到博物馆临时或流动展厅布展,给予一定的奖励或补偿。
三是对以弘扬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为主的观摩体验式教育基地,在做好保护及后续替代的基础上向重模拟体验、过程感悟、感同身受方面开发,同时向数字化、图片化发展,提高网络传输及平台呈现;多多益善的发掘遍地开花的、正能量的、典型的快捷资源。四是各类运动场、体育馆、花园绿地全方位免费开放或象征性的收点管理成本费用。五是继续挖掘开发车城汽车公园、云盖山绿松石矿山遗址等本土特色资源。【3】
3、网络资源的共享。开发现有实体资源数字化,做好所有资源的备份和维护,确保畅通与共享,不搞重复堆砌且能够保障一个内容多处多人同时流畅共享;确保人人时时处处免费使用。
一是以“湖北社区教育网”为依托,结合十堰特色解决怎么以小投入、见效快的填充问题。在十堰版块(各县市区社区教育中心再在十堰版块的基础上分割,确保地缘上不留空白,统筹上不留空隙)充实补充地域特色资源和动态,避免省市两级重复建设后网站过多没有重点的弊端,为居民搭建方便、快捷、好用的网络学习平台。
二是发挥教育部社区教育“i-实验室”项目及网络平台唯一性特点,让学习传统文化、诵读国学经典和提升个人修养、促进家庭幸福、构建和谐社会、实现世界大同的人类命运共同体近在咫尺。对外弘扬传统文化精髓、传承文明、增强民族凝聚力,满足民众对国学日渐高涨的学习欲望;在十堰继续开展以“带着爸妈学国学”为主题的国学教育活动,吸收、扩大与拓展“二堰小学茶文化、火车站小学孝文化、三堰小学石文化、大川学校农耕文化、汉水文化、丹江道文化、库区移民文化、竹溪美食文化、秦巴文化、郧阳古人类文化、麇国故地文化、青龙山恐龙化石群、郧西县边塞文化、天河文化、房县流放文化、庐陵王皇酒文化、尹吉甫诗经文化、上庸古国文化、盐茶古道文化、紫玉学堂女德文化、飞扬艺术团传统舞蹈”等为特色的i-国学实验室。通过“进学校、进课堂、进社区”和“由培育学生国学素养,到以学生带动家长、再由家长带动社区”两条主线,掀起了市民学习国学的热潮。
三是线上线下多元互动,体现“在线学习、社区参加、专家引领、基地体验、企业参与”等要素。在线下落实常规工作、展示特色活动中,打造十堰社区教育品牌;在线上把当地特色文化宣传出去,把外地经典、经验、做法等引进来展示和传播。【4】
4、人本资源的共享。以所在地社区单位、行业为主提供各类服务,统筹调配、提高其普惠面(流动式的现场共享);挖掘、包装打造成为精品网络资源(现场直播及随时点拨互动)。
一是合理规划社区教育管理与师资队伍,启动十堰市社区教育师资和智库建设,征集各类专家学者和民间艺人和热心人士加入志愿者队伍;建立专兼结合的师资队伍,确保社区教育师资需要。
二是继续推动十堰市社区教育五年课程建设规划,加大地域特色资源建设,通过“确保有、力争优,尽快由纸质、实物向电子转化,顺应网络平台和移动5G技术满足线上线下共享”的社区教育资源建设与共享,全方位满足居民学习需求。
三是积极持续的科学研究,理实相生、因势利导的寻求社区教育资源建设与共享机遇。如针对人口老龄化趋势、维护社会稳定等为政府排忧解难,再如抢抓国家、省市社区教育活动周、特殊政策及重大事件等机缘性机会,又如利用大公司做公益、搞促销、做宣传等进行巧嫁联姻、合作共建、互惠共享、抱团发展。【5】
总之,搞好社区资源建设与共享既要蓄势待发、早作准备、具备战略眼光、不操之过急;还要吃透上情、了解民意,积极对接各级政策资源;更要深入社区,走进居民,根据不同年龄、不同群体、不同层次的需求,有的放矢的调整资源建设内容,不断提升完善实体、网络和人本资源体系。唯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社区教育各类资源为社区服务、为居民服务和为所有网民服务。
此文为国家开放大学2018年度重点课题《中西部社区教育的资源建设和共享模式研究》(HBDDZSJY-2018-04)阶段性成果。
参考文献:
【1】李向荣.山东省社区教育资源共享机制研究[J].成人教育,2018-08-08.
【2】寇琼洁.协同视域下高校与社区教育发展策略研究[J].科教文汇(上旬刊),2018-01-10.
【3】赖秀连.区级社区教育数字化学习资源共享机制建设探讨[ J ].教育现代化,2017-05-22.
【4】韦书令.社区教育数字化学习平台建设和资源共享研究[J].成人教育,2017-05-03.
【5】王文琳.构建社区教育数字化学习资源建设、整合、共享机制研究[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15-07-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