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院校的劳动教育应更重实践
时间:2020-05-08 来源:《浙江教育报》

伴随“五一”国际劳动节的到来,关于劳动教育的话题再次成为全民关注的焦点。日前,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不仅给劳动教育赋予了新的时代内涵,而且将劳动教育纳入新时代人才培养全过程。

劳动教育事关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培养,事关民族复兴大业,如何将其有效落实是重中之重。对此,《意见》明确指出,要整体优化学校课程设置,将劳动教育纳入中小学国家课程方案和职业院校、普通高等学校人才培养方案,形成具有综合性、实践性、开放性、针对性的劳动教育课程体系。同时,作出“职业院校的劳动精神、劳模精神、工匠精神专题教育不少于16学时”“本科阶段不少于32学时”等量化规定。

不难看出,新时代的劳动教育已不再是学校临时性的安排,而是贯穿大中小学实实在在的需要保质保量的教育,被纳入人才培养方案之中。对职业院校而言,这16学时的劳动教育,不仅仅是课堂理论教学,更多地要通过实践来完成。这不仅符合“知行合一”“劳动即教育”的育人理念,更体现了职业教育“做中学”的特点。

职业院校的劳动实践可以有哪些创新?我们需要对“劳动”和“劳动教育”的内涵与外延进行全面剖析,以便有的放矢、对症下药。在传统认知中,劳动被狭义地理解为参加各种以消耗体力为特征的劳作,劳动教育也被片面地理解为教育和组织学生参加各种体力劳动。这就使得劳动教育因内涵过于狭窄而无法创新,劳动教育的内容因过于单调而令学生失去兴趣,甚至产生抵触情绪,无法实现劳动教育的初衷。

事实上,劳动的内涵与外延非常丰富。从劳动的本源看,劳动在于维持生命延续、改造客观世界、战胜竞争对手。劳动一般由手、脑、劳动工具、具体实务四个要素构成,劳动教育旨在借助一定的劳动工具,通过特定的劳动手段促进学生手脑并用,实现和谐发展、充分发展,进而推动人类社会不断进步。从劳动的基本内容来分,可分为生产技术劳动、社会公益劳动、生活服务劳动、科研探究劳动等;从其基本素养来分,可分为劳动观点、劳动态度、劳动习惯、劳动技能等。

因此,职业院校学生的劳动实践,既可以是家庭劳动、社会实践等体力劳动,也可以是STEM教育、创客教育、课题研究等具有时代特征和创新特点的新型实践劳动,还可以是在田间地头、车间、工地、商场、医院等公共场所的公益性劳动。

教育源于劳动,体验源于实践。职业院校需要重视系统的劳动理论教学,培养学生树立马克思主义劳动观,更要发挥劳动实践的独特育人作用,把学生打造成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时代新人。(王寿斌)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