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化在线教育应急方案
时间:2020-05-07 来源:《中国教育报》

——访华南师范大学胡小勇教授

面对疫情,习近平总书记特别强调“要放眼长远,总结经验、吸取教训,针对这次疫情暴露出来的短板和不足,抓紧补短板、堵漏洞、强弱项……”在后疫情时期,应该如何吸取经验、用好在线条件,形成面对突发重大公共卫生事件而有备无患的“中国在线教育方案”?记者日前对华南师范大学教育信息技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教育部高校教育技术学专业教指分委秘书长胡小勇教授进行了专访。

直视问题让在线教育化危为机

中国教育报:我国的“停课不停学”活动,史无前例。您认为这些在线教育的抗疫行动,有着怎样的特殊意义,又折射反映出了哪些问题和困难?

胡小勇:面对疫情,教育部及时发布了延迟开学和“停课不停学”的通知,体现了非常时期主动有为和临场应战的能力。从国家队到地方队,从高校到中小学,我国开展了一场“亿万学生齐上线、八方协同共帮忙”的在线教育活动。政府各级教育部门统筹资源托底,各类学校积极组织师生、互联网企业给予技术支持,家长学校协同共渡难关。在仓促之下应战,在线教育虽然不可能做到尽善尽美,但是整体表现确实是值得肯定和可圈可点的。

同时,这次的在线教育抗疫也暴露出了一些实际问题。例如,我们对在线教育应急指引的缺失补位,临急启动在线教学时出现的师生本领恐慌,还有家长外出复工与孩子在家学习的“新工学矛盾”等等。在这其中既存在着特殊时期不能忽视的实际困难,同时也警醒我们要积极直视问题。我们要思考如何转危为机,优化在线教育的治理能力,在今后能够更有效地应对突发性的公共卫生事件。

强化在线教育的宏观治理能力

中国教育报:在线教育,在非常时间发挥了帮助学生居家学习的重要作用。既然已经是发挥了积极的作用,那为什么还要对它进行治理呢?

胡小勇:您提的这个问题很到位。“停课不停学”原本是教育部门应对疫情做出的积极回应,要给师生和家长吃上一颗“定心丸”。可是,由于一些地方教育部门提前启动在线教学,再加上一些在线课外辅导机构打着公益的旗号浑水摸鱼去推广市场,引爆了疫情下大众本来就存在的教育焦虑症的敏感神经,在社会上产生了广泛的热议。这些现象,都显示出对于在线教育,教育主管部门仍然有必要强化宏观治理能力。我认为这可以从两方面进行思考:

首先,我们要深刻认识“为什么要优化”的问题。由于种种原因,目前社会上存在着义务教育阶段“校外有校、课外有课”的双轨乱象,一些中小学生面临着既要在校内完成学业,又要在课外机构接受应试辅导的尴尬事实。教育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而当前一些课外机构却以应试为发力点,与教育改革方向背道而驰。早在2018年,教育部就出台了治理整顿校外辅导机构的相关文件,开展了系列排查整治。治理好在线教育的应试乱象,才能减轻家长的教育焦虑症。

其次,要处理好“治理什么”的问题。这次新冠肺炎疫情的暴发,凸显出了特殊时期在线教育服务应急能力的不足。我们要把握好在线教育宏观治理调控的方向,要结合信息产业发展给义务教育注入个性化服务活力的政策优先度;同时,还要明确在特定条件下课外机构开展在线教育的政策红线。更进一步,我们还要考虑精准发力,“落招于实处”。这涉及在线教育的公共服务平台、资源供给、应急方案、网络舆情等一系列关键点。

补齐在线教育基础设施的短板

中国教育报:您刚才提到了在线教育的公共服务。据了解,近年来国家对教育信息化已经持续投入,为什么在“停课不停学”期间还是出现了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能力不足的困难呢?

胡小勇:对于这个问题,我们要透过现象看本质。我们高度重视教育信息化工作,这些年持续进行了长周期、强力度、广覆盖的投入,特别是“三通两平台”的建设工作卓有成效。根据发布的《教育信息化和网络安全工作月报》,截至2020年1月,国家数字教育资源公共服务体系已经接入各级上线平台155个,其中国家级平台1个、省级平台26个、市级平台55个、区县级平台73个。

既然如此,那为什么仍然存在着在线教育公共服务能力捉襟见肘的窘境呢?这是因为疫情期的在线教育服务终端,主要来自于家庭,而不是在校内。而我国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对教育的校外公共服务部分,仍然还存在短板。我们建议:一是要完善国家教育信息化公共基础设施,尤其是农村偏远地区的信息化设施服务;二是要尽快推动将家庭教育的信息化服务,纳入在线教育的公共服务平台;三是以国家主导、地方参与、企业协同的方式,创建国家级的在线教育公共服务中心和分布式的区域服务网络,打通在线教育公共服务的“最后一公里”。

丰富优质在线教育资源的供给

中国教育报:互联网能够有效共享优质资源、缓解资源供给矛盾。在这次大规模实施在线教育时,面对在线教育资源方面存在的“战时荒”等问题,应当如何解决呢?

胡小勇:如您所说,互联网可以为共享教育资源赋能。在这次疫情期间,国家和地方统筹协调了大量优质教育资源来开展线上教学。例如,教育部以“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优质资源为基础于2月17日开通了国家网络云课堂,3月2日上海统筹资源推出“托底网课”,广东推出“粤课堂”,免费提供给学校自主选择使用。虽然有了这些托底资源,却依然难以完全满足疫情期的需要,出现了在线教育资源的“战时荒”,不少地区和中小学校纷纷开启直播授课或重新拍摄课堂录像。

只有提前储备好优质完备的在线教育资源,才能够在重大公共卫生事件突发的时候,做到“资源等人,而不是人等资源”。结合对这次疫情期在线教育的分析,我们需要在丰富优质在线教育资源供给的数量和质量上做文章,破难题:一是要由国家来强力主导建设在线教育资源,坚持义务教育资源的公益性导向和优质性保障;二是要开发适用于差异化教学条件、多样化应用场景的实用教育资源;三是要加大开发适应农村、边远、贫困、民族地区的教育资源投入;四是要侧重建设那些为学生提供自主学习的学习资源,而不是侧重建设只能作为成果展示评选所用的教研资源;五是要在资源内容上增加思想政治教育、生命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卫生应急教育、信息素养教育等特色优质资源;六是要及时更新和动态监管在线教育资源的数量和质量。

预制在线教育的精准应急方案

中国教育报:思则有备、有备无患,人们常说要居安思危。您觉得要怎样才能有效制定在线教育的应急方案?

胡小勇:以服务学习为中心,制定依托互联网的重大公共卫生事件的教育应急方案,要重点考虑四个方面:

一是要健全在线教育应急服务的组织体系。发挥政府、学校、社会、家长等多方力量,基于高效畅通的网络渠道,形成不仅能自上而下落实工作任务,而且能自下而上反馈信息的应急管理体系。二是要做好在线教育平台的大数据融通,将全面统筹和精准施策相结合。通过数据融通来高效准确地获取教育管理信息,特别是结合区域和学校条件差异以及突发事件的变化状态,为教育应急决策提供支持,从校园管理、行政管理、课程教学、学习环境、教学资源等方面制定好分类应急方案,做到顶层宏观有指导、基层精准能落地。三是要建立师生健康状况的动态数据库,做好师生居家防控、返校防控,以及疫后恢复期的工作预案,保障师生特殊时间的教学需求和身心安全健康。四是要做好公共卫生事件的在线教育危机演练,特别是师生信息素养实操技能的日常培育,防患于未然。

及时疏导在线教育的网络舆情

中国教育报:倾听老百姓的声音,办人民满意的教育,是我们党和政府的教育初心。“停课不停学”期间,网上各种声音泥沙俱下、真假难辨,应该如何正确引导?

胡小勇:自媒体时代,人人有群、圈外有圈。任何关于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敏感信息,都可能是引起舆情的风暴眼。尤其是那些掺杂着不实成分和恶意内容的谣言,更容易以指数级速度传播,在师生群体中产生不良的影响。例如,1月26日网传“白岩松今晚9点对话钟南山”,相关消息在家长和学生群引起了广泛转传,后来证明其实是谣言。

面对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教育部门和学校有必要及时疏导在线教育的舆情:一是做到“不缺席、不失语”,及时通过官方在线渠道发布透明、权威、准确的信息。例如教育部门和学校利用教育网站、官方公众号等渠道,及时发布有关疫情的信息和防控知识,引导师生的理性认识。二是给师生搭建在线心理的疏导渠道,传递非常时期的正能量。三是搞好“家校社”协同,积极发挥社区和家长的作用,通过线上与线下的混合式立体宣传,让学生对疫情信息“看得见、听得到”,联动打造良好的在线舆情环境。

做好在线教育领域的人才储备

中国教育报:除了这些内容,您对在线教育领域的人才储备方面还有哪些建议呢?

胡小勇:好的方案,要有专门的人才来研究、制定和执行。因此,如何建设和发挥专业化队伍的力量,非常重要。教育技术学,是当代教育科学与信息技术科学相融合的新兴学科,也是国家教育信息化和智能教育建设迫切需要大力发展的学科。我们所在的教育部高等学校教育技术专业教学指导分委员会,在疫情期号召全国各高校的教育技术学专业力量积极服务和指导所在高校和区域中小学校的在线教学。同时,面向后疫情时代的需要,还组建全国高校教育技术学专业“国家队”,在4月25日启动了“同心抗疫助教学,教育技术网上行”的社会志愿服务活动,通过服务师生、家长和教育部门,把疫情影响降到最低。

最后,我还想说:从“非典”来袭,到新冠突发,每次疫情的暴发,既是对我们国家教育系统应急能力的一次大考验,也是化危为机、提升国际影响力的新契机。信息时代,只有以大概率思维来应对小概率事件,提前做好“极限生存”下的在线教育应急方案,方能在关键时刻让教育不停摆、质量有保障,更能在国际舞台亮出我们的“中国在线教育方案”。(黄蔚)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