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青羊实践项目为例
一、案例背景
在当今5G、大数据、区块链等新技术飞速发展的背景下,如何准确了解新时代中老百姓的学习需求,如何扩大社区教育资源的有效供给,如何更好的线上线下结合开展社区教育活动等是社区教育实践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青羊区作为首批“全国数字化学习先行区”,近年来不断探索着促进社区教育与信息技术的深度融合,寻找构建区域教育新生态的最佳路径。在此基础上,青羊区在近三年中开展了“基于互联网技术的教育需求和多元主体参与方式”的项目实践,试图以“互联网+”的方式进一步了解新时代市民对社区教育的需求,创新多元主体参与社区教育的方式,从而为市民提供更加便捷、多样,有针对性的社区教育服务,贴近居民需求,满足市民对新时代美好生活的向往之情,进而提高市民对社区教育的参与感,认同感、获得感,助力区域教育新生态的建设,促进区域社区治理。
二、实践目标
我们尝试通过项目的实施,充分利用信息化手段,多途径的了解居民需求,增强了解居民需求的广度和深度。通过需求反馈,利用信息化手段,创新社区教育载体,并有针对性的丰富社区教育内容,拓展社区教育参与主体,使各社区教育参与主体充分发挥主体作用,更好的服务于居民,从而助力社区教育新生态的建设。
三、实践内容
在具体实践中,我们选择了五类的参加对象:
(1)参与社区教育课程或活动的居民;
(2)参与社区教育课程或活动的市民学习群体;
(3)区域内的其他居民和市民群团;
(4)区-街-居-院落四级社区教育机构(青羊区社区教育与青少年服务中心、街道社区教育学校、社区教育工作站、院落邻里中心、楼宇学习站);
(5)市民校园体验中心、社会学习中心以及第三方服务机构等区域社会组织及企事业单位。
实践内容主要包括:
1、多途径了解居民需求。充分利用信息化手段,包括但不限于微信、QQ、青羊“爱学网”、“班豆网”等互联网在线学习平台,“学在青羊”手机APP等信息化途径与实地走访调研相结合,通过微信、视频、电话、实地调研等方式多途径在全区内发放青羊社区教育调查问卷和调查访谈,从而较为真实、充分的了解新时代居民对社区教育的需求和评价。
2、以“互联网+”的方式为市民提供更加便捷、多样,有针对性的社区教育服务,实现“学习在身边,课堂在指尖”。利用数字化手段,创新打造“青羊学习地图”、四川省首个原创社区教育APP“学在青羊”等学习平台,丰富学习途径。通过APP、微信公众号、班级群、教师群等不断更新学习信息,并在社区、院落、学校张贴课程海报,活动安排表。同时结合区域中区-街-居-院落四级社区教育阵地,实现全区79个社区的公益课程全覆盖,流动课堂按需定制,微课程、视频课程、数字图书教材及时更新。在“青羊学习月”“全民终身学习活动周”等系列活动上,学习平台、APP与现场活动同步更新,让市民实时了解活动情况,通过线上线下交流相结合,获得更强参与感。除此之外,居民还可以通过学习平台、APP、微信、社区教育机构等多种渠道随时参与到民间达人、社区老师、市民游学等活动中。我们以“互联网+”的方式打造有青羊色彩的立体式学习网络,及时地为居民提供线上线下、灵活便捷、多形式多内容的学习支持服务,充分满足居民不断增长的教育、学习需求,以及居民对社区的参与感、获得感和幸福感。
3.建立多元主体的社区教育发展模式。充分利用信息化手段与实体发展方式相结合,培育社区教育多元参与主体,将基层社区教育机构、市民学习团体、市民校园学习体验中心(区域内中小学校)、社会学习中心(区域内社会组织及企事业单位)等各类社区教育资源整合起来,优秀师资、优质课程、多彩活动等通过线下线上多途径及时地流通分享,让市民享受更佳的学习体验,也通过各大网络平台让市民有更多的展示、交流平台,实现区域内社区教育资源共建共享,各类社区教育参与主体服务力不断提高,从而助力区域社区发展治理。
四、主要组织实施阶段
1. 立项阶段
(1)组织相关人员并邀请专家共同论证“基于互联网技术需求调查,培育多元主体参与社区教育”的项目方案,并提出修改、完善意见。
(2)成立领导小组,由青羊区社区教育与青少年服务中心主任和书记亲自担任组长,街道社区负责人、市民校园学习体验中心(中小学校)负责人、社会学习中心(社会组织及企事业单位)负责人等组成,负责项目的组织协调、管理推进等。
(3)成立研究小组,由项目研究人员、数字化专业技术人员及受邀专家教授组成,为项目提供业务指导、数据分析等。
(4)成立项目小组,由青羊区社区教育与青少年服务中心人员、街道社区专职工作人员以及市民学群代表、中小学校代表、社会学习中心代表和普通市民等共同组成,完成调查、项目实施和绩效评估。
2. 组织实施阶段
(1)结合线上线下新途径,调查访谈
前期,我们在全区选择14个点位(包含街道社区、市民学习群体、中小学校)等进行线上线下的调查访谈,初步了解现阶段社区教育需求状况,形成反馈意见,为进一步完善有青羊特色的数字化学习网络,培育社区教育多元参与主体做准备。
在实践中后期,我们充分利微信、QQ、青羊“爱学网”、“班豆网”等互联网在线学习平台,“学在青羊”手机APP等信息化途径,结合实地走访,在全区发放青羊社区教育调查问卷,先后定点选择了27个点位开展了调查访谈,并发放问卷(其中涉及全区11个街道,包括社区16个,学群6个、学校5个)发放问卷3000份,回收有效问卷2884份,有效回收率为96.1%。并通过微信、视频、电话、实地调研等方式在全区内进行青羊社区教育的调查访谈,受访人数200余人。通过居民真实的需求反馈,进一步完善青羊线上线下社区教育服务网络,丰富学习形式和内容。
(2)创建“青羊学习地图”、“学在青羊”APP等平台,丰富终身学习网络
在前期调查意见反馈后,我们绘制了数字化“青羊学习地图”,就是基于市民位置的移动学习地图,将全区各类市民学习点与微信平台、地图的结合起来,为市民提供“大众点评”式的学习菜单。基于“青羊学习地图”的成功发布使用,结合区域居民实际需求,我们进一步研发了四川省首个原创社区教育APP“学在青羊”。经过不断调整测试,“学在青羊”APP包括了在线课堂、线下课程、活动课程、学习场馆、咨询与书籍、学习成果、教师风采、教师申请等功能,并接入了全区各类社区教育资源,进行实时更新。“青羊学习地图”与“学在青羊”APP进一步补充完善了青羊社区教育线上线下立体式学习网络。
(3)培育社区教育多元参与主体
长期以来,青羊区提供社区教育服务的主要参与主体是区-街-居社区教育机构,即区级社区教育与青少年服务中心,和覆盖全区的街道社区教育学校、社区教育工作站,它们已经远不能满足市民日益增加的学习需求和高涨的学习热情。因此,在此基础上,我们进一步开拓社区教育阵地,建立了院落邻里中心、楼宇学习室。结合区域中区-街-居-院落四级社区教育阵地,将公益课程覆盖到全区79个社区,进一步提高了基层社区教育机构的服务能力。
同时,我们还设立了培育计划,通过组建指导团队,创设学习环境,专项项目资金扶持,搭建广阔的发展平台等方式,将市民学习团体、市民校园学习体验中心(区域内中小学校)、社会学习中心(区域内社会组织及企事业单位)等培育成共同提供优质社区教育服务的参与主体。期间,项目组实施了多个“微项目”,有针对性的为市民学习团体、市民校园学习体验中心、社会学习中心提供差异化的培育方案。针对社区教育教师定期开展定期进行专题调研、专题培训、专题交流,建立各类网络交流群,随时进行网络指导、交流学习,并提供网络课程甚至网络直播课程,促进各参与主体的教育教学水平的提升、学习方式的转变、学习内涵的丰富和专业技能的提高。
我们组建了通过微信、微博、“青羊学习地图”、“学在青羊”APP等的网络平台将社区教育多元参与主体的社区教育资源及时、有效的整合起来提供给市民,也通过社区教育多元参与主体为市民提供更多更广的展示、交流平台和渠道。
3、评价验收阶段
我们设计了青羊社区教育满意度调查表,通过线下渠道以及微信、QQ、青羊“爱学网”、“学在青羊”手机APP等线上途径,向参与的市民发放并回收。同时,形成了《青羊区“精品社区教育工作站”建设考评标准》、《市民学习群体培育指南》、《市民校园学习体验中心建设标准》、《社会学习中心评估标准》、《青羊区公益课程管理办法》、《青羊社区教育教师遴选制度》、《青羊社区教育名师工作室建设标准》、《网络学习资源管理办法》以及各类表彰奖励制度。并组织行业专家、资深社区教育工作者、市民代表等共同进行考核评估,并反馈意见建议。
五、实施情况与效果
(1)调查参与情况。我们以近年成都市统计局人口统计资料为基础,对选中的社区根据统计人口数进行样本数配额,最后以此为基础发放问卷,入户调查。先后定点选择了27个点位开展了调查访谈,并发放问卷(其中涉及全区11个街道,包括社区16个,学群6个、学校5个)发放问卷3000份,回收有效问卷2884份,有效回收率为96.1%。
从调查对象的基本人口学特征来看,性别上,男性占22.02%,女性占77.98%。从年龄结构看,18岁及其以下的人数占总人数的2.41%,19至54岁占74.07%,55至69岁占20.86%,70岁及其以上占2.66%。各年龄阶段均有分布,且有效突出了19至54岁之间的有效社会劳动力主体,并且是社区教育参与对象的主体。从文化程度看,初中及以下者占9.98%,高中(中专)占24.92%,本科、大专占61.79%,研究生及以上者占3.31%。
(2)社区教育服务参与情况。近3年来,通过“互联网+”的线上线下多种形式的社区教育支持服务,接受社区教育服务人群更加广泛,市民参与到社区教育的更加便捷,可以随时随地进行学习、交流、互动。
近3年来基层社区教育机构,即区-街-居-院落四级社区教育服务机构,为市民提供了公益课程共1000余门,流动课堂送教活动400余次,包括但不限于家庭烘焙、阳台菜园、红酒咖啡品鉴、旅游英语、美妆与服饰搭配、中国香文化等课程,直接服务人次达16600余人次。“青羊学习月”、“终身学习活动周”“雏鹰行动”等社区教育活动近万次,约120000余人次参与。
市民学习群体在近3年中,培育了能为市民提供课程活动服务的30余个,活动参与43000人次,更是作为社区院落骨干、志愿者,参与到区域社区治理中。
19个市民校园学习体验中心每年为市民开设“好瓷胜玉”、川剧赏析、灯谜、剪纸等公益课程118门,3年共计354门,服务市民约6500人次。
22个社会学习中心,近3年活动、讲座开展场次约1584次,惠及市民80000余人次。
经过项目实施,青羊社区教育紧跟时代发展,不断整合各方资源,拓展了社区教育参与途径,创新了社区教育方式,优化了“互联网+”立体式学习网络,营造了良好的社区教育区域生态,打造了无缝隙的青羊终身学习体系,使区域社区教育综合服务能力更上一层楼,全面呈现出青羊社区教育的新局面,市民知晓率、参与感、认同感有了明显上升,较好的满足了市民在新时代下日益增长的学习需求,让“人人皆学,处处能学,时时可学”成为青羊人的一种生活方式,从而构建更具新时代特色的社区教育体系。
对比近年来成都市社区教育满意度调查报告统计数据,可以看到青羊社区教育情况各项数据有了明显提高。
通过调查可知,85.5%的居民对区一级机构青羊社区教育与青少年服务中心、街道社区教育学校、社区教育工作站参与社区教育持积极评价,给与了肯定。对学习群体、中小学校参与社区教育的情况调查中,持正向肯定态度的居民分别占总人数的86.26%、75.33%,整体来看居民较为认可学习群体作为主体参与社区教育。
在对居民是否喜爱参与社区教育活动的调查中,98.44%的居民对社区教育活动都较为热情或有意向参与。通过调查数据可知,绝大部分居民对社区教育活动较为喜爱,参与的积极性也较高,表明了居民对社区教育活动较为满意。
在社区教育对社区治理的作用调查中,71.16%的居民认为社区教育提高了居民的素养及社区整体文化建设,说明社区教育对提升居民个人能力和素养,创建和谐的社区文化环境起了正面作用。65.7%的居民认为社区教育提升了居民参与社区管理的意识和能力,说明社区教育培养了居民对社区公共事务的责任感和主人翁意识、能力。65.5%的居民认为社区教育改善了邻里关系、促进了居民团结,说明社区教育改善了居民的人际关系,提升了居民对社区的情感认同与归属感,增强了社区居民的社区意识。47.34%的居民认为社区教育促进了社区治安与环境改善,说明社区教育为创建和谐、文明、稳定的社区环境做出了重要贡献。总体而言,社区教育从提升居民个人素养、改善人际关系、构建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等方面促进了社区治理。
在居民对青羊社区教育认可评价调查中,98.09%的居民对青羊区社区教育感到满意或持正向认可态度,说明居民对现阶段青羊社区教育的评价较高。
六、思考与评价
1、“互联网+”社区教育实践项目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随着我国经济结构、人口居住及文化教育的改革发展,社区教育已经成为我国终身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促进社区治理的重要力量。党的十九大四中全会指出“构建服务全民终身学习的教育体系”。在2017年正式施行的《成都市社区教育促进条例》中亦提出“社区教育是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社区建设的重要内容”。
成都市青羊社区教育与青少年服务中心实施的《基于互联网技术需求调查,培育多元主体参与社区教育》的实践项目是面对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终身学习需求和对美好生活强烈向往的新时期,在社会治理的构架下,坚持党的领导,基于市民实际,不断整合各方资源,拓展了社区教育参与途径,创新了社区教育方式,优化了“互联网+”立体式学习网络,营造了良好的社区教育区域生态,提高了社区教育综合服务能力,充分满足居民不断增长的教育、学习需求,以及居民对社区的参与感、获得感和幸福感,呈现出青羊社区教育的新局面,构建了更具新时代特色的社区教育体系。为青羊社区教育如何从根本上找到一种“接地气”又“跟潮流”的终身学习抓手和切实可行载体,突破当前社区教育发展瓶颈,建构符合新时代下社区教育的发展模式提出了一些较有价值的经验和启示,具有较强的前瞻性和针对性,推动社区教育的发展。
2、实践过程真实扎实,方法使用合理,科学性、规范性较强。
项目目标明确,坚持从市民实际出发,从问题出发,贴近时代,贴近市民生活,将重心放在“在‘互联网+’的基础上,培育多元主体参与社区教育,打造新时代下社区教育发展新模式”。调查研究(含访谈)扎实有效,结论可靠、可信,借此把准了当下社区教育问题的关键症结和可行的实践路径。实证、考察、参与和反思确保了工作的科学性有效性,工作则实践检验并析出了成功的培育策略,研究与工作相结合的行动研究痕迹明显。项目的组织、管理规范,专家、行政管理人员、项目实践人员三结合,建立健全了项目实践网络,管理严密、实践扎实有序。
3、实践成果丰富,具有鲜明的实用性和一定的创新性
通过实践,我们提出的社区教育多元主体培育理念、价值取向、工作思路、工作原则具有较强的操作性,并注重将平面式社区教育学习网络向“互联网+”立体式学习网络转化,形成了固化的、稳定的常态运行机制,具有较强的应用性。
在此基础上,我们形成了“互联网+”的社区教育调研方式;形成了培育多元主体的社区教育发展模式,针对不同社区教育参与主体,形成了组建指导团队,创设学习环境,创新信息化教育载体,“微项目”打造,专项项目资金扶持,搭建发展平台等一些有效的培育方式和手段;对项目实践结果形成了进行多方式的评价,形成了《青羊区“精品社区教育工作站”建设考评标准》、《市民学习群体培育指南》、《市民校园学习体验中心建设标准》、《社会学习中心评估标准》、《青羊区公益课程管理办法》、《青羊社区教育教师遴选制度》、《青羊社区教育名师工作室建设标准》《网络学习资源管理办法》以及各类表彰奖励制度等系列物化成果,并探索了一些有效的市民参与社区教育、社区建设的方式和途径,为社区治理主体培育和使用进行了有益的尝试,值得推广。
4、实践产生了较为广泛的影响力,取得了明显的社会效益
在多元主体的参与下,市民的热情参与下,实践效果显著。社区教育参与人群不断扩大,学习方式多样化,为各层次各群体的市民提供了更为丰富和适合的教育服务,市民终身学习能力持续提升,学习成果丰富,区域社区教育综合服务能力有了显著提高,进一步满足了各类人群的终身学习需求,打造了无缝隙的青羊终身学习体系,营造了良好的社区教育区域生态环境,全面呈现出更具新时代特色的青羊社区教育的新局面,得到了市民的广泛好评。同时,社区关系更加紧密,以学习为核心的社区服务功能初显,在促进社区治理和塑造城市文化品牌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期间,项目成果和工作经验都曾在有关媒体和会议上作了报道和交流。其中‘市民自主学习群体’服务功能的拓展”荣获成都市及全国的“终身学习品牌项目”,“社区少年宫”入选《四川重大改革试点典型案例》,社区“思源堂”被评为成都市“终身学习品牌项目”,“美丽社区、同创共享”获青羊十大最暖人心民生事件 “网络人气奖”,同时也在NERC杯全国社区教育优秀微课程评选、“天府大讲堂”活动、“最成都”微课大赛、成都市“能者为师—寻找社区好教师”等活动中获得优秀组织奖。每年涌现出了一批又一批的“百姓学习之星”和“社区好老师”,实践工作及效果得到市民和同仁的高度评价。
探索“互联网+社区教育”服务方式是“构建服务全民的终身学习的教育体系”中不可缺少的内容,我们深知这只是起点,“路上春色正好,天上太阳正晴”,探索社区教育实践发展,建设青羊社区教育新生态,我们一直在路上。(柏恒 陈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