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是劳动教育最生动的“养成教材”
时间:2020-04-26 来源:《浙江教育报》

上好劳动教育这门必修课,中小学校应切实用好教师自身这本最生动的“养成教材”。

“教师在默默耕耘的身影”,每一天都可以让学生读到“劳动最光荣”的生动诠释;“教师和学生一起劳动的情景”,每一回都可以让学生捕捉“劳动最快乐”的真切体验;“教师挥汗指导的场景”,每一幅都可以让学生收获“劳动最美丽”的感动和理解……笔者认为,只有激活教师自身的主导地位,才能从学生身边的“小事情”“小兴趣”“小活动”入手,将劳动教育有效地融入日常教育,培养学生的劳动兴趣,提升学生的劳动素养,真正做到“五育并举,全面发展”。

坚持一个“主动示范”好习惯,展现日常劳动的服务状况,呈现劳动带来的快乐效果,提高劳动教育的感染指数,如此,教师才是劳动教育自然的“启蒙教材”。首先要擦亮教师劳动服务的“示范镜面”。在校园生活中,时时处处都可以看到教师们热爱劳动的场景,为充分挖掘其示范引领价值,学校可以运用校园网、显示屏、校报校刊、文化橱窗等阵地生动呈现;也可以定期开展“老师最美的瞬间”主题活动,或开展征文展评,或举行绘画比赛,让学生从教师身上深入感受劳动的价值,“唤醒”学生自觉参加劳动的热情。其次要丰富教师劳动技艺的“魅力窗口”。教师可在示范、启发、引导的教学过程中轻松自如地展示自己的劳动技艺,不错过向学生展现“劳动创造美”的机会;学生劳动比赛中,教师还可即兴一展身手,在烘托活动气氛的同时也向学生传递“劳动最快乐”的理念;与学生家长一起比拼“劳动绝技”,让学生经历“眼花缭乱”“赞不绝口”等不同程度的感染和激励后,自然会对劳动产生浓厚的兴趣。

打造一个“主动规范”好环境,融入课堂教学的自觉渗透和校园环境的主动引导,优化劳动教育的熏陶细节,如此,教师才能是劳动教育高效的“指导教材”。首先要提升校园熏陶指数。教师除了时时给予学生示范之外,还应在自己参与的校园劳动中处处给予学生指导,对于积极的学生充分褒奖,及时提升其榜样效应;对于消极的学生应即时提醒,在评价中进行强化,促其转变;对无法适应劳动岗位的学生应耐心指导,突出自身激励性评价的规范职能。在教室文化策划、校园环境方案制定过程中及时提出自己的意见建议,切实融思想道德、劳动教育于校园文化建设之中,提升其潜移默化效果。其次要提高课堂渗透效果。教师应该充分挖掘自身学科所蕴含的劳动教育元素,在教学情境中相机切入感染学生的劳动画面,在话题导入环节中注意呈现感动学生的劳动记忆,在师生互动中随机开展激励学生的劳动体验,有效提高学生动手能力,激发其创造力。

搭建“全面协作”的一个好平台,激活良好家风的潜移默化作用,链接校园内外的主题平台,丰富劳动教育的体验过程,如此,教师才能是劳动教育鲜活的“拓展教材”。首先要凸显家校互动中的指导身份。教师应积极指导家长与学校同步开展好劳动教育,参与编写家教指导校本课程,转变家长的劳动教育观念,向家长普及劳动教育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技巧,使家长尽快成为劳动教育的实践者和协助者;认真使用家校同步劳动实践手册,对学生劳动实践细节进行精心指导和规范,真正让家校同步形成“人人知劳动”的良好氛围,引导家长有计划、有步骤地指导孩子参与家务劳动。其次要激活课外实践中的主题资源。在校内外大型活动中和特别区域创设一些“主题岗位”,教师通过竞聘、奖励等方式推出“上岗劳动者”,或者安排学生采访校园内外平凡岗位的劳动者,了解他们的岗位职责,感受他们为了身边人的生活方便所付出的辛勤劳作;开展“主题评选”“主题征文”活动,引导学生深入社区开展志愿劳动,在班级里、家庭中主动承担一些力所能及的劳动任务;利用不同节日创设“实践主题”,按照年龄开展整理衣物、环境打扫、钉纽扣、酱菜制作等不同劳动竞赛活动;邀请附近社区的劳模开展专题讲座丰富“人物主题”,从不同的事迹中感受劳模精神……擦亮各种主题实践中的劳动精神,引导学生学习岗位本领,懂得劳动不易、劳动光荣,学会感恩。(贾宪章)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