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构建新时代职业院校劳动教育体系
时间:2020-04-20 来源:《天津日报》

在2018年全国教育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第一次将劳动教育确定为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一个重要内容。近日,中央印发《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提出将劳动教育纳入学生必修课程、将劳动素养纳入综合素质评价体系等若干重要举措。对于作为一种教育类型的职业教育来说,《意见》为全面构建新时代职业院校劳动教育体系奠定了制度基础。

一、充分认识加强新时代职业院校劳动教育的重要意义

马克思主义认为,劳动是指人们为了实现自身全面自由发展而进行的有目的、有意识的活动,劳动创造了人本身和对象世界,唯物史观正是“在劳动发展史中找到了理解全部社会史的锁钥”。习近平总书记从马克思主义劳动观和唯物史观出发,指出“劳动是人类的本质活动,劳动光荣、创造伟大是对人类文明进步规律的重要诠释”。其中,“尊敬劳动模范”“弘扬工匠精神”“建设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劳动者大军”等重要论述包含着对劳动价值的科学阐发。《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进一步贯彻深化了这些重要论述,提出新时代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在于着力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从这些重要论述和文件精神来看,劳动教育是职业教育的应有之义,并体现在职业教育的全过程之中。

劳动教育与职业教育密不可分,并同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相辅相成、有机联系。可以说,离开了劳动就不可能有真正的职业教育,甚至可以说职业教育是最完整的劳动教育。经过多年实践育人的积累,职业院校拥有开展劳动教育最为丰富的实践操作资源与师资教学优势,不论从人才培养方案、劳动课程设置、教学组织方式、校园文化建设等育人形式上看,还是从校企合作、产教融合对劳动理论与实践资源的整合来讲,职业院校通过劳动实践培育学生的劳动精神、提高学生的技术技能,较为全面地发挥了新时代劳动教育树德、增智、强体、育美的综合育人作用。同时也要看到,劳动教育在职业院校中还需要进一步明确和强化。我们不能简单地用技术技能培养代替劳动教育,而应当通过专门的劳动课程让学生明了劳动的价值和意义,进而提高学习技术技能的自觉性。

二、全面落实加强新时代职业院校劳动教育的重要任务

从总体要求上看,《意见》将劳动教育的基本内涵定位为国民教育体系的重要内容,明确劳动教育的总体目标是使学生能够理解和形成马克思主义劳动观,具备满足生存发展需要的基本劳动能力,形成良好劳动习惯。

一是从整体上优化职业院校劳动教育课程设置,确定劳动教育内容要求。在课程设置上,《意见》指出职业院校以实习实训课为主要载体开展劳动教育,并专门对以劳动精神、工匠精神为内容的专题教学,进行了不少于16学时的量化规定。除劳动教育必修课程外,其他课程须结合学科、专业特点有机融入劳动教育内容,同时对每学年设立劳动周、劳动月的举措予以制度性安排,并要求通过编写劳动实践指导手册的形式,对这些制度性安排进行细化,对包括劳动教育教学目标、活动设计、工具使用、考核评价、安全保护等任务目标予以明确。在劳动教育内容要求上,《意见》分别以中职与高职为层次进行了区分:中职学校要在提高学生职业技能水平的同时,更加注重对劳动态度与职业精神的培养,即培育学生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和爱岗敬业的劳动态度;高职学校则要注重围绕创新创业,结合学科和专业特点,结合产业新业态与劳动新形态,开展包括实习实训、专业服务、社会实践、勤工助学等在内的劳动教育。总体上,明确职业院校劳动教育的新内容和新要求,目的是培养学生创造性地解决实际问题,提升他们的就业创业能力与职业经验,使其在面对重大疫情、灾害等危机局面时,能够具备主动作为、实干奉献的责任担当意识与公共服务意识,养成艰苦奋斗、实干兴邦的职业素质。

二是广泛开展劳动教育实践活动。《意见》以家庭、学校和社会三个维度的作用发挥为内容,明确了职业院校劳动教育实践活动的载体和方式。其中,在中职、高职教育阶段的劳动教育实践活动,强调社会支持作用的发挥,倡导劳动教育中劳动素质的养成,鼓励开展包括社区劳动、家务劳动、志愿劳动、服务劳动等形式在内的普遍劳动教育,不仅从文化知识更从技术技能方面对学生进行素质塑造,使他们感受劳动环境与劳动成果,丰富劳动教育体验,促进职业精神的养成,使掌握生活必要劳动技能成为基本素质,增强其自身和全社会对劳动教育的认同感。

三是健全劳动素养评价制度。《意见》明确要求,将劳动素养纳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制定评价标准,建立激励机制。职业教育类型中的劳动教育需要生产实践和专业技能相结合,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是如何提升劳动者的技能水平和劳动效率并将其有效反映出来,这无疑是一项需要指标指引与质量监测的评价活动。劳动素养评价制度的健全,为制定体现职业院校劳动教育特色的评价体系与质量标准提供了依据。职业院校要组织开展劳动技能和劳动成果展示、劳动竞赛等活动,全面客观记录课内外劳动过程和结果,通过公示、审核制度,加强实际劳动技能和价值体认情况的考核,把劳动素养评价结果作为衡量学生全面发展情况的重要内容。

三、持续加强职业院校劳动教育支撑保障的有效路径

第一,切实加强劳动课程的教师培养培训工作。一是聚焦劳动素养与职业精神培养,制定有机融入劳动教育的专门培养方案,发挥思政课程、专业课程、通识课程以及实习实训课等课程载体作用,实现劳动教育元素从培养内容、课程设计、实施方式到督导考评的全程全方位融入。二是设立劳模工作室、技能大师工作室、荣誉教师岗位等,聘请相关行业专业人士担任劳动实践指导教师,把劳动教育纳入全体教师培训内容,提升全员开展劳动教育的自觉性。三是强化对劳动课专任教师的培训,提高劳动教育师资专业化水平,建立一支“一专多能”的劳动教育专任教师队伍。四是从企业中聘请劳动模范、技术能手等兼任劳动课教师,通过他们从自身课件准备、课堂教学到人生经历、日常行为举止上的言传身教,为学生树立职业素养与职业精神的优秀典范。

第二,以出台相关政策为契机加快推进体制机制改革。职业院校要按照《意见》要求,加快建设校内外劳动教育实践基地与生产性实训基地,加强职业院校劳动教育基地设施标准化建设,发挥校企共建实践基地在协同创新上的重要作用,将劳动素养、劳动技能、职业精神教育贯穿学生实训实习全过程;充分利用现有综合实践基地、青少年校外活动场所以及职业院校生产性实训场所,发掘整合教学科研、组织管理、宣传后勤等不同技能岗位的校内“勤工俭学”资源,根据学生专业特点,制定实施劳动教育校内、校际协同育人机制,实现学生身边劳动教育引导的全员参与。为此,职业院校在与社会各界合作过程中所需要的政策倾斜和制度性需求,有必要通过改革措施加以实现和满足。第三,在校内外大力营造劳动光荣的良好氛围。职业院校要把开展劳动教育的价值目标,定位为树立崇尚劳动、热爱劳动的人格价值观塑造,通过“生活即教育、教育即生活”的校园劳动文化氛围营造,使学生养成吃苦耐劳的劳动品格与劳动光荣的职业认同。具体来讲,不仅注重劳动教育的校内文化建设,积极组织劳动文化节、专业技能竞赛、校园技能文化节等主题活动,在校园文化宣传、校史校规教育、校园服务管理等工作中融入劳动教育思想,增强学生关于劳动意识、劳动制度、劳动精神、劳动成果的感知体验。同时,要注重劳动教育“走出校园”的环境熏陶,引导学生深入企业工厂、农村社区开展“非遗传承”“勤工俭学”等社会实践与志愿劳动。此外,综合运用网络新媒体宣传展示劳动业绩与事迹,旗帜鲜明地反对一切不劳而获、贪图享乐、崇尚暴富的错误观念,营造尊重劳动、崇尚技能的良好社会氛围,使劳动光荣、技能成才的劳动教育观念深入人心。(荣长海 李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