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将社区教育纳入乡村振兴战略的必要性和可行性研究
时间:2020-01-09 来源:社区教育大讲堂

——以上海学习型乡村建设为例

党的十九大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当前,乡村振兴最需要的是集聚人气和人才,农民作为乡村振兴的受益者和建设者,既需要尽快提高物质富裕后的新生活能力,更需要提升适应新乡村的工作能力,以积极应对乡村振兴中的各种变化和挑战。社区教育具有公益、开放、全纳、普惠的基本属性,致力于人的全面发展和社区的可持续发展,与乡村建设有深刻的历史渊源。笔者通过对28个省市涉及乡村振兴战略的文件进行梳理,可以发现,现有文件中主要提及的教育类型是基础教育、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均未直接提及“社区教育”、“学习型社会”等内容,由此可见,乡村社区教育在乡村振兴战略中明显缺位。

社区教育是社会发展到转型期的一种全民教育的形式,是最接地气的教育类型。无论是国际社会的丹麦民众中学、瑞典学习圈、美国社区学院,还是国内20世纪20、30年代的平民教育、乡村教育运动,种种形式的社区教育,可以归纳出其“初心”是:推进全民教育,培育“新民”,以适应社会转型的挑战。社区教育具有公益、开放、全纳、普惠的基本属性,致力于人的全面发展和社区的可持续发展。乡村人才培养依赖于完备的教育体系,既需要面向青少年的正规的普通教育、职业教育,也需要面向成年人的非正规的社区教育。

上海发展乡村社区教育可以提高村民追求美好生活的能力,有利于积极应对上海乡村振兴中的各种挑战。上海要建设现代化国际大都市,要在更高水平上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重点和难点在农村,要让乡村尽快跟上发展步伐,成为上海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的亮点和美丽上海的底色。当前,制约上海农业农村发展的最突出因素是乡村教育发展相对滞后,农村劳动力素质较低,农村青壮年人口大量外流到市区,导致上海乡村发展的内生动力与创造活力严重不足。由此,建议挖掘社区教育在上海乡村振兴中的价值功能,探索通过发展乡村社区教育、建设学习型乡村的方式,服务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补上村民教育的短板,支撑乡村从形态到内在、从生产到生活的持续改变,形成新村民和新乡村良性互动的格局。

一、学习型乡村提出的缘起

(一)落实国家乡村振兴战略总要求的重要举措

2018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提出了“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当前,上海乡村发展中还面临着人口老龄化、村庄空心化、优质教育资源不均衡、文化基础设施落后、乡村治理能力薄弱等突出问题,与卓越的全球城市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的城市定位存在差距。乡村振兴的关键在于人才振兴,最需要的是集聚人气和人才,而人才培养则依赖于完备的乡村教育。因此,上海尝试通过发展乡村社区教育的方式建设学习型乡村,培养村民的学习意识与素质能力,激发乡村发展的内生动力与创造活力,从而助推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

(二)促进上海学习型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

加快建设学习型社会离不开学习型城市和学习型乡村的共同推进。目前,上海有约1600个村,近年来,虽然在乡村社区教育方面开展了诸多实践,但受制于政策、经济、人口、地理等因素,还存在着诸多问题。学习型乡村作为学习型社会理念在空间范围上的拓展延伸,作为推动乡村教育发展的新型探索,可以促进优质教育资源由城市向乡村流动,加速城乡基本公共服务的均等化,进一步提升学习型社会建设的品质。

(三)国内外乡村建设经验提供了宝贵的启示借鉴

随着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的加快,乡村走向衰弱成为不可抗拒的潮流,为了破解乡村衰退的困局,许多国家和地方已经进行了长期的探索。例如,韩国在20世纪70年代掀起了“新村运动”,建立“村民会馆”,对农村领导人和村民开展新村教育,培育共同体意识,促进村民自我发展。日本在20世纪70年代末开展了“造村运动”,目标是培养人才,通过开设各类农业培训班、建立符合农民需求的补习中心,培养出一大批既具有实践能力而又能扎根于本地区的人才。在我国也有很多教育强村、文化富村的特色案例,四川成都有个明月村依托本土陶艺文化,引进知名陶艺家、艺术家,吸引了大批作家、画家、设计师来此建立工作室,形成文化创意产业与乡村旅游互动、产村一体发展的新模式。以上这些乡村教育赋能乡村建设的特色经验,为上海开展学习型乡村建设提供了工作启示和经验借鉴。

二、学习型乡村的内涵愿景

(一)理念内涵

学习型乡村是指以乡村振兴战略作为方向指引,以学习作为乡村发展的核心动力,保障并满足村民的基本学习权利和终身发展需求,不断提升村民的科学文化素质和职业技能水平,从而引领乡村自觉适应新时代发展要求,最终实现自身经济、社会、环境可持续发展的新型乡村。

学习型乡村的内涵可以从以下方面来理解:

(1)以学习为灵魂。学习型乡村立足于学习,注重村民学习意识的培养,是学习型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

(2)以乡村为根本。学习型乡村根植于乡村的区域实际,依靠挖掘乡村自身的特色优势与资源要素而获得内生力量;

(3)以农民为主体。学习型乡村深耕于农民的能力素养,体验学习的乐趣,激发自身潜能,加快乡村各类专业人才培养。

(4)以发展为目标。学习型乡村着眼于发展,通过实践探索不断促进农民个体和乡村整体的发展,努力实现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

(二)目标愿景

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建设美丽乡村和培育新型职业农民的新形势下,上海学习型乡村建设的总体目标是:围绕上海城市发展的战略,依托现代化国际大都市优势,以促进人的全面成长、乡村可持续发展为宗旨,推动基层社区教育改革创新,通过打造乡村学习平台,改善村民学习环境,丰富乡村教育资源,营造乡村学习文化等具体途径,不断完善乡村社区教育体系和基础设施,为农民提供便捷、优质、多元的教育服务,推动城乡社区教育统筹、协调发展,探索社区教育促进现代乡村发展的新机制,从而激发村民的学习意识,增强乡村的内生发展动力,提升村民素质,改善村民生活质量,促进城乡深度融合,实现乡村可持续发展,努力形成具有上海特色的学习型乡村建设模式。

上海创建学习型乡村的具体目标应当高远:

1.国际大都市的美丽乡村。上海的乡村地域面积小,与大都市的空间距离近,可以把握优势,以社区教育推进上海的现代乡村、生态乡村、美丽乡村建设。

2.城乡一体化的特色乡村。上海的城乡一体化水平位居全国前列,在新型城镇化背景下,要以社区教育促进人的城镇化,促进城乡融合、特色发展。

3.可持续发展的学习乡村。学习是学习型乡村的核心特征与本质内涵,缺少学习的乡村是不可能持续发展的。

三、学习型乡村的建设模型

2013年10月,首届国际学习型城市大会在北京隆重召开,大会发布了《建设学习型城市北京宣言》,提出了学习型城市主要特征。结合学习型乡村建设的实践探索和对学习型城市模型的借鉴,提出学习型乡村建设的模型。 

(一)核心目标

农民:提升个人能力素养,丰富精神文化生活

乡村:传统与现代方式融合,促进可持续发展

社会:有序实现乡村振兴

(二)主要任务

1.营造终身学习文化

大力宣传终身学习的理念,发挥先进典型的引领作用,激发村民的学习意识,形成崇尚学习的乡村新风,通过学习提升村民的精神文化追求。

2.保障教育资源供给

合理布局村民学习场所,建好建强乡村社区教育队伍,积极开设科学文化、职业技能、法律法规、养生保健等方面的课程,组织城乡社区教育对口支援。

3.提供文化教育服务

提供精准的教育服务,加强对农村青少年、职业农民、老年人和留守妇女等群体的教育培训,提升农民综合素质,形成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

4.扩展信息技术应用

搭建在线学习平台,开发符合村民需要的数字化学习资源,建设农村远程教育学习点,孵化网上学习圈、移动学习群,提升村民的信息素养。

5.促进乡村社区治理

通过社区教育促进乡风民风建设,提升百姓的参与意识和参与能力,引导村民对社区公共事务的关心和参与,提升乡村的社区治理水平。

6.传承优秀传统文化

促进文教结合,组织特色学习活动,办好乡村学习节,开发本土课程与教材,保护乡村文化遗产,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引导村民注重家庭、家教、家风。

(三)基础条件

1.形成坚定的发展共识和组织保障

学习型乡村建设应当成为各级政府、社区院校和广大村民共同的努力方向,各相关单位应当做好统筹协调、规划实施、条件保障和督导检查等各项工作,保证学习型乡村建设工作有序推进。

2.引导内部和外部力量的共同参与

学习型乡村建设需要乡村内部和外部力量的共同参与,仅仅依靠本地村民是远远不够的,需要鼓励乡村青年回流,借助外部优秀人才,形成共同参与的格局,建立沟通协调的良性机制,联合规划,携手推进。

3.开发保护和资源输入的有效联动

学习型乡村建设既需要重视对本土文化遗产的保护,深挖其教育内涵和学习元素,保留特色性。同时,也需要思考城市或其他人在乡村建设中的角色,鼓励知识、经验、课程等教育资源的输入,扩大开放性。

四、学习型乡村建设面临的问题

学习型乡村建设的立足点是培育,用社区教育的途径为农民赋能,为乡村振兴提供教育支持。虽然教育的力量是有限的,但没有教育的乡村肯定不能实现真正的振兴。

(一)人才队伍匮乏的问题。学习型乡村建设的核心是人,乡村的社区教育负责人很不稳定。推进学习型乡村建设是一个长久过程,需要有专人负责、专人运作,面对面广量大的村民学习者,仅靠成校的教师和志愿者明显势单力薄。而且农村青壮年大都到城里工作、生活,留守老人、独居老人居多,如何整合多方力量,吸引农村青壮年回流是社区教育工作者面临的重要问题。

(二)教育服务供给的问题。整体来看,乡村的办学条件有限,学习资源依旧薄弱,缺少贴近农村百姓需求的学习场所、内容和形式。农村常住人口分布不均,老年人居多,他们属于社会上的弱势群体,行动反应慢、文化水平低、学习意识差,怎样为老年人配送更贴近生活需要的学习菜单,更好地服务百姓,成为社区教育工作者要思考的另一个问题。

(三)学习氛围营造的问题。由于宣传力度不够,社会各界对学习型乡村建设重要性、紧迫性的认识有待提高。信息技术在乡村的普及程度相对较低,网上学习、移动学习等在村民中的覆盖规模不够广泛,农村社区教育信息化水平有待提高。在融媒体时代,必须思考如何整合各类宣传展示渠道,提升项目的影响力,扩大朋友圈,引导各方力量积极参与学习型乡村建设。

五、学习型乡村建设的对策建议

(一)精准服务,充分对接村民的学习需求

1.开展村民学习需求调研。只有真正激发出村民自主学习的内在动力,培养出村民自觉获取知识、主动建设乡村的理想,才是学习型乡村建设的最高境界。通过深入的实地调研,问需于民,掌握并满足、激发并引导广大村民的学习需求,对村民进行适当分类,精准施教。

2.保障教育资源供需匹配。逐步扩大田间教室、宅基课堂、睦邻学习点等有效学习形式的覆盖面,持续深挖乡村可利用的空间载体,不断为广大村民创造便捷舒适的学习环境。开发更加接地气、有人气的学习资源,汇通各方优质的教育资源,提供更系统、更便捷、更多选的资源配送,让教育资源的配置与农民的需求相匹配,借助信息技术的远程传输、即时共享优势,保障资源应用取得最大的教育实效,提升乡村教育资源品质。

3.做深做实项目的宣传发动。尊重村民的学习意愿,开展宣传教育,让村民广泛知晓,发挥党员干部的模范引领作用,调动村民的积极性,吸引更多的村民参与学习,使学习融入村民的日常生活。通过广播、微信、网络、海报、活动等多种途径在乡村营造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氛围,使学习逐渐成为村民日常生活的内在需要和自觉行动。

(二)着眼长远,建立工作推进的长效机制

1.完善乡村社区教育的配套机制。通过健全学习机制、完善保障机制、推行激励机制、畅通师资流动机制等措施,切实抓好师资队伍建设、设施设备配置、日常活动管理,为村民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探索区域人才合理流动机制,组织试点乡村骨干人员的专题培训、考察交流,提高其业务水平、服务能力和创新意识,为项目推进提供人才保障。

2.保证品牌项目的可持续更新。遵循差异化、多元化的发展路径,聚焦乡村的特色产业、文化、人才、环境等资源优势,不断赋予其教育内涵与学习价值,生成独特的乡村学习品牌。每两年组织一次上海学习型乡村建设品牌项目遴选活动,遴选出规划到位、机制健全、立意出彩、过程扎实、成效显著的建设项目,发挥品牌项目的示范引领作用。

3.培育遴选一批上海学习型乡村。增强社区教育支撑乡村发展的能力,聚焦人的素质提升和乡村的可持续发展,破解乡村发展中存在的短板,提升乡村服务城市发展战略的升级。进一步加强学习型乡村监测,学习型乡村是学习型城市建设的延伸,研究学习型乡村建设监测指标体系,加强学习型乡村建设水平的动态监测,能够引导和推动乡村建设。在设立上海学习型乡村建设试点村的基础上,依据《上海学习型乡村建设指标》,以评促建,每两年遴选一批上海学习型乡村。

(三)紧密协同,开展项目间区域间的合作交流

1.加强乡村间联动融合与资源共享。凝聚各方参与力量,整合各类学习资源,推动乡村社区教育资源库建设,实现乡村学习主题资源的共享,将学习型乡村建设工作做大做强,使村民真心欢迎、真诚参与、真正受益。

2.促进先进经验在更大范围内辐射推广。探索如何在全国推进乡村振兴战略过程中拓展学习型乡村建设的经验成果,举办全国学习型乡村建设论坛,搭建交流平台,鼓励上海学习型乡村建设单位与兄弟省份建立跨区域的合作伙伴关系,定期开展学习交流活动,不断扩大学习型乡村建设的覆盖面和影响力。

上海要加快走出一条具有时代特征、中国特色、上海特点的社会主义乡村振兴道路,在全国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中作出示范、走在前列,社区教育不能缺位,社区教育工作者要积极作为,携手相关部门共同谱写上海乡村振兴的新篇章,为建成卓越的全球城市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作出新贡献,实现新飞跃。(彭海虹 上海市学习型社会建设服务指导中心办公室主任,中国成人教育协会常务理事、中国成人教育协会社区教育专业委员会秘书长)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