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查德•米勒:21世纪,教育必须做出改变!
时间:2020-01-09 来源:中国教育在线

1月8日,2020未来教育论坛暨北京大学未来教育管理研究中心成立大会在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秋林报告厅举行。大会邀请了众多嘉宾一起分享对未来教育的探索,凝聚共识,寻求创新性的解决方案,为推动社会制度优化贡献知识。

欧林工学院创始校长、美国工程院院士理查德•米勒以“重塑21世纪工程教育”为题作演讲。

“欧林工学院不是一所传统意义上的大学”,理查德•米勒表示,欧林工学院的宗旨是要成为一个工科教育实验室,其使命是要思考面向21世纪要做什么样的工科教育。他说,欧林工学院非常重要的指导原则就是不设终身教职、没有学部设置,研究人员通过项目来争取经费,课程设置也是动态、不断更新迭代的。在他看来,世界对工程师的定义在不断变化,但创造更加美好世界的强烈愿望是每个工程师必须具备的,因此,欧林工学院的工科教育是以这种愿望为基础的,而不是以技能为基础。

“教育不仅仅是传授知识”,理查德•米勒分享了对过去、现在、未来教育的认识。

以前,大家认为上学就是为了学知识,知识越多,生活就会更好。在这样的信念下,大家就认为通过向学生灌输知识,就能够让世界变得更好。大学里所有的老师都有博士学位,站在讲台上给学生讲知识,然后再对学习效果进行测验,这是过去的教育模式。

现在,很多知识通过网络搜索就能快速获得,社会已经进入了创客经济时代。对于人才的要求已不仅仅是了解哪些信息,还关注他们能够创造什么。因此,孩子们不仅要学知识,还要自己创造知识。老师的角色也要进行转变,从讲台上布道的圣人或者专家,转变为在一旁的引导者,引导学生进行小组创客活动,开展一些实际项目。其实,人生就是一个大项目,需要自己创造和管理。世界上很多高校已经认识到了这一点,学校不仅仅要关注知识传授,还要关注学生动手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培养。

展望未来,在创客经济之上,创新经济正在到来,也就意味着学生不仅要掌握知识、创造知识,还要有创新思想。教师的角色也会产生新的变化,可能要成为学生的同辈,印发学生由内向外的学习动力和设计思维。英国诗人叶芝曾讲过,教育不是灌满一桶水,而是点燃一把火。

“21世纪,教育必须做出改变”,理查德•米勒强调。自人类有历史记载以来,在1900年前,世界人口一直在10亿以来,1900年后,技术创新和工业革命引发了人口爆炸性增长。这为人类社会带来了很多益处,如,1900年美国的人均寿命约为45岁,2000年时增长到了75岁,但同时也带来了负面的生存危机。地球资源是有限的,人口不能漫无边际的增长下去,我们需要思考科技进步带来的一些意想不到的负面效应。现在已有联合国等很多机构已经启动了相关研究,在这个过程中,教育将起到不可或缺的作用。

理查德•米勒提出,传统教育方式有可能阻碍创新人才培养。他说,创新人才不仅要了解自然科学规律,商业及经济可行性,也要能从社会伦理角度判断哪些是真正应该追求的,未来创新人才的培养要将以前在教育中被割裂开的这三个方面融合起来。他认为,把你的故事告诉关心你的人,是Facebook的创新之处。社会学对这一现象的解释是,每个人生活中最重要的事情,就是成为另外一个人生命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Facebook基于这一社会学原理,找到了一个可以产生经济价值的商业模式。

“21世纪的创新者不仅要学习专业知识,还要具备态度”,理查德•米勒表示,人生中很多时候是态度决定了高度,而不是所谓先天的才智。因此,他讲到,我们要培养人才新的思维,也就是要培养新的态度,要让人才更愿意合作,更具有创业精神,能够跨学科,具备全球视角,关注社会伦理。他说,只要教师眼中有希望,学生就会对未来充满希望。他强调,教师的言行将会影响未来的人才,教育界一定不能出现犬儒主义者,一定要对未来充满希望,要培养乐观、积极向上、具有创新精神的创新者。

人工智能等先进的科学技术也许能够给社会带来种种益处,但STEM教育是否能真的带来一个更加美好的世界呢?理查德•米勒坦言,强大的技术让我们拥有了更多改变世界的自主性,但却有可能让我们忽视自己的责任。想象一下,如果未来有一种自动技术能让人实现心中所有的愿望,而且不受任何限制和监管,世界会变得更好吗?其实,仔细思考就会发现,最终改变世界的不是技术,而是我们内心的愿望和想法。所以,他提出,我们要把这个原则融入到教育中。

Baidu
map